本文作者:恒星

教育改革开放的总结和体会

恒星 2024-05-22 40
教育改革开放的总结和体会摘要: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麻冕:麻织的帽子。纯:黑色的丝。俭:用麻织帽子,...
  1.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对古代礼仪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麻冕:麻织的帽子。

纯:黑色的丝。

俭: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

教育改革开放的总结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泰:骄纵。

全文意思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教育改革开放的总结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表明了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传统的礼仪,而是对于礼仪改革持有坚守、有变通的开明态度。涉及礼之精神的是必须坚持的,而那些纯外在的仪文规矩,可以不必坚持。礼讲究简朴,以前的礼仪是用麻布做礼帽,但现在用丝料制作礼帽显得简朴,所以从之。礼讲究发乎内心的真情,而行礼的简化是心有不诚而导致行为的简慢,所以不从。

孔子曾说,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主张礼仪,这并不是谄媚,要区分好之间的区别,礼仪是人的修养,而不是取悦于人的手段,也不是禁锢人行为的枷锁,所以随着时代的改变,礼仪有更适合的方式出现时要跟上潮流,不被禁锢,世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斗转星移的同时要与时俱进!

教育改革开放的总结和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古代礼仪所持的态度。他认为,在遵从古代礼仪的问题上,要把实情与原则相统一、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相统一;既要有从众的一面,又有有违众的一面。就君子而言,从众意味着不脱离现实人生,违众则意味着超越世俗现实。礼的真正持守,应该把适当权变与坚持统一结合起来。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程颐认为,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而有好处,那么礼仪可以从众;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即使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

孔子所坚持和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至于外在的繁文缛节,如果不损于礼的本质,能简则简。在《八佾》篇中,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父母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请歌舞团助兴,这与孝子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并不协调,本身就违背了礼的精神。但是,孝子在丧事上应尽的跪拜、磕头等礼节却一样也不能少。

这使我想到当今许多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的学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全体学生在操场上给全体教师行跪拜礼,这样的仪式有必要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跪拜的礼节早已废止,学生只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哪怕送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或者一句温馨的祝福,都足以表达这种感情,何必非要让学生双膝跪地,行跪拜礼?有的学校虽然讲究这些礼节,反而却在应当重视的礼仪上省略了,比如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很多学校不举行,或者举行的时候,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本该让学生停止一切活动,对国旗行注目礼,但此时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三三两两打闹,干什么的都有,一点也不严肃,这样的仪式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吗?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百余名小学新生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开笔破蒙”,通过向孔子像行礼、诵读《论语》、学写“人”字、朱砂开智、聆听师长寄语等,宣告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用“开笔礼”,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一课,笔者颇为赞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开笔礼,还需要具有仪式感的成人礼、毕业礼、开学礼、升旗礼……。这样的仪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学生心灵也是一次洗礼。在仪式场景下,尊敬师长、开启智慧、学会做人等美好寓意和期望,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强化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论是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仪式对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仪式的举行不在于环节的繁简,而在于其所产生的仪式感。现代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但大都以领导讲话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仪式感,导致其教育意义有限。仪式应当营造特定的氛围,每个环节都应有特定的含义,而这种含义的表达需要场景设置、音乐、主持词、特定的活动环节、全场互动等来协调完成,一昧地简化环节,或者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都有损于礼仪的仪式感,这样仪式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有不同意见,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孔子把“合乎礼”作为个人言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依礼行事作为“天下有道”的根本标志。把***复礼,承礼启仁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大同的一生追求。

下面举几个孔子对于“礼”的态度的例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为很久没梦到周公而伤感,难道他经常梦到?
  • 他对《周礼》的制定者周公旦十分敬仰,并以追随者自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八佾”是一种舞蹈形式,不过按照礼制规定只有天子可用。而仅为大夫的季氏竟也使用,这是“僭礼”。因此,孔子不能忍受。
  • 当时,为臣的对于君的礼节很繁冗。有人认为近乎谄媚。孔子对于这样的认知是不满的。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维护礼制的态度坚决不移。然而“礼”并非孔子所造,最初的“礼”为“豐”,是一种用来盛装祭品的器皿。后来加上“示”字旁,引申为示范与祭祀活动相关的规矩、礼节等。后来泛指各种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因此“礼”作为仪式、规范和制度,是千百年来的沿袭而存在。因此,孔子是通过“礼”的手段,践行“礼”,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他请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行仁。任何时候去实践礼的规范,都会得到天下人的肯定。行仁,不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会努力去做到老师这些话。”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他的学生先不要去做那些不合乎“礼”的地方,为“约”。然后更进一步,能化被动为主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方为“仁”。

作为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要靠别人的勉励、督促去学习。一旦老师或家长不在身边,也许就不会约束自己行为,就不照“礼”去做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践“礼”,那么人生的路,也就是行“仁”之路为“仁”由己,这才是孔子思想承礼启仁的精髓所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0067.html发布于 2024-05-22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