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教育的意义是啥呢
科举制度的开创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1,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34年产生的察举制。
察举制首先让地方士绅举荐,然后通过考试再录用,这其实已经有了科举制的雏形。但由地方士绅举荐则很难做到公正,并最终导致了汉末世家大族的产生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而科举制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的桎梏。唐朝,便是世家大族与科举取士对决的时代。
最终的胜利者是科举取士,科举制的胜出并非是世家门阀仁慈,而是因为他们在唐末被黄巢、朱温屠戮殆尽了,同时由于印刷术的传播,使寒门士子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成为可能。
2,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大兴,始于宋朝,并造就了文官集团的出现,这一点可以说是我国政治上的早熟。要知道,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文官政治。
文官政治在我国的过早出现,使武人地位的迅速下降,并导致我国中原王朝在抵抗游牧民族入侵方面渐渐力不从心,以致亡国。
同时,科举制的出现使我国社会并非一个静态的等级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而这一点在其它文明是不存在的。
科举,就是皇权与世家争夺胜利后用以夺取出仕控制权的行动。
先秦时期是贵族世袭制,平民很难通过军功获得晋升,掌握国家***的是贵族。
西汉是第一个平民王朝,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摸索出官学选才、察举征辟。再继续搞推荐、恩荫。
不过,世家因此崛起,垄断文字书籍,掌握地方经济命脉,钳制乡议舆论,拥有武装力量,逐步独占出仕权。此后九品官人法强化了世家垄断,国家权力始终是各大家族争夺的目标。因此才有隋朝开科举之先,目的就是扶持庶族地主对抗强大的世家力量。
不过唐代科举基本不成功,因为文字书籍师资力量依旧掌握在世家手上,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绝少。
到了北宋,经济文化发展,文字书籍得以推广,世家消亡,迫使统治者推行文治,科举真正成为主流。
因此,科举的意义就在于:赋予所有人读书出仕的机会。创造出耕读传家。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选仕手段。
科举制,即朝廷用来选拔人才、选官任官的一种制度。其起于隋炀帝,完善于唐、宋时期,后来由于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科举制度开始由盛转衰,并最终于清光绪31年被废除,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近一千余年,因此具有很高的影响。
01、首先,科举制作为一种皇权专制的选官方法,其可以笼络到大量当时社会的有用之才,以满足中央集权德需要,同时也符合当时统治者统治社会的需要。科举制最大的进步在于用人完全由中央抉择,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方式。这种制度颠覆了传统那种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选官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精神。由此可见,科举制的最大作用在于,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最高统治者选拔优秀的人才。
02、其次,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持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实现了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从而取得社会独特的文化心理认同。科举制的长期实施,使得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合为一体。科举制度“经历了从观念文化的萌发到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一演变进程”,使人们对儒家思想形成了一种从儿童启蒙时期具有的心理认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因此,科举制度就成为儒家政治理念中最为核心的制度设计,使儒学的传播得到一种严密的制度保证。这种制度下,儒生们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获得功名,地位。形成了儒家意识形态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统一了思想,极大地保证了社会稳定,并且带来了***的巩固效应。
03、同时,科举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渐渐由一种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为流动的等级社会,保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因此,从整体来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优秀人才选拔的要求,更重要的在于其对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但科举制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由于这种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属于一个整体,因此其存在和灭亡必然有着自身的深刻原因。
即使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但其仍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考试这种选才方式仍然沿袭下来,当代的中国,甚至西方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制度形式,使之更为先进,更切合实际。研究科举制度,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促使今天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0590.html发布于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