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夜校简报,开展夜校简报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一 、社队都有业余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各人群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所以,那时政治空气高涨,人们思想纯洁,将对国家贡献摆在最高位置,***为公,私心杂念很少。
二、电影小分队,抬着小型发电机、挑着放映机和电影片,在农村各地巡回放映,所有影片都是歌颂工农兵、英厷模范、祖国建设……
三、全民学唱样板戏,争当英雄模范。起初是八个样板戏,紧跟着陆陆续续出台和改编了30多个戏剧。样板戏无论是思想导向还是表演艺术等诸方面,都是超越历史的,而且至今没有被超越。样板戏深入人心,***都会唱几句,自然而然的将人们的思想引入其中,造就了思想革命化的年代。
四、玩***、下象棋、五子飞、打山棋……打***输了的臉上贴张纸条,叫“挂胡子”,下象棋输了的刮下鼻子;捡个棍子在地上一划、或是拿支粉笔或木炭在桌上、板上一划,就是五子棋、打山棋,两个人在玩,周围一群人在看,玩夠了时,啊……一声喊,大家就散了……
还有玩三棒古、掌手劲、打八王鞭、摔跤、比眼勤……民间的玩耍应有尽有……
我生长的成都东郊农村六七十年代,记忆中农村的文化生活是这的:
一、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早晨农民端着碗在生产队仓库晒坝,排队集中由队长带领朗读***语录。晚上要开“斗私批修会”、男女男幼都跳“忠字舞”,唱语录歌。
二、掀起学《农业学大寨》***,田边地头红旗招展,高音喇叭不断播放《革命歌曲》。改田改土口号是:“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誓将把丘陵、坡地变成平地。
三、看的电影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南征北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
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每天大队广播按时播放新闻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歌曲,样板戏播放等节目;还有公社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表扬各村队先进队和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播报各村劳动进度,天气变化等。
还有公社文艺宣传队,每年春节各村都有舞蹈,相声,快板,歌曲,戏剧表演。有时候也组织文艺宣传队到工地慰问演出节目。当然各地也各不相同。
***思想宣传隊是农村文化生活唯一的标配,但很少有大队支撑,一是资金二是时间,多是抓革命促生产,三是少有文化人,尤其没演艺没导演人才。
很少有白天组织文化活动的,通常是夜说晚演出,只耍有,倒还是有老老少少男另女女观看,多么地饥渴呀。
再就是电影,旡论何地,只要不超过五公里,年轻人都是要结伴赶场的,若本大队有电影可是老少齐上阵,小孩子们还要搬凳子占场地位置的,那种美劲,兴高彩烈欢呼雀跃简直是过大年般!
在那种顶星星戴月亮大于巧干抓革命促生产的日子里,难得地开荤呀!文化生活?什么叫文化生活?社员完全没概念,一年也就有那么一两次,什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红灯记智取威虎小红色娘子軍白毛女倒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繁!
六十年代初期,北方的广大地区还没有通上电,村子里经常有说书的,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听书,获得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如:陈世美与秦香莲、诸葛亮与司马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平时,所听之书都是他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后来,隔三差五的就会有人来大队放电影,他们拉上屏幕,开启发电机,电影就出来了,什么《李双双》、《暴风骤雨》、《地雷战》、《地道战》、《铁道卫士》等等,有时不同的村子晚上演同一个影片,这就需要有跑片的,跑片人骑着电驴子,好不威风,如果片子没有及时赶到,就演一些加片,类似新闻简报或幻灯片之类的,纪录片《红旗渠》就是在那时看到的。六十年代末,生产队部和大队部通上了电,大队部按上了大喇叭,各生产队按上了扩音机并在各户按上了小喇叭,《大海航行靠舵手》曲子一响,《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就来了,在其它时间,通常播送《样板戏》,什么《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等等,由于这些样板戏反复播放,时间长了,人们都会哼哼两段,我敢说,60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唱出这些样板戏的某个片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1080.html发布于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