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访谈33,夜校访谈2021年第一期
- 遇到一位语文老师,内心扭曲自私,自己成了被残害的对象,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 我父亲善良一生,在当地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我让他的文章让更多人看见,有什么渠道?
- 怎么跟孩子谈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 你看过的觉得最有深度的电影是哪部?
遇到一位语文老师,内心扭曲自私,自己成了被残害的对象,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遇到一位语文老师,内心扭曲自私,学生成了被残害的对象,这样的问题真有可能存在,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误解。
先听我亲身经历的真事。远房侄子在我们学校上学,我的闺蜜任教他的语文课。有一天,他奶奶👵遇到我,不好意思地说,小金明回家说现在的语文老师很坏,专门针对他,整治他。我很惊讶,这样评价别的老师还没啥,主要这位老师品行好,还是我的朋友,甚至我还跟她单独强调过这个侄子呢。我跟他奶奶谈到了我的看法。——孩子奶奶一定会转述给孩子这些话。
但我没敢跟那个语文老师朋友提起过这件事。
后来,偶然又遇到了那奶奶。老人笑着说,金明说他语文老师对他很好,还给他吃大包子(师生食堂餐)。
可对于那位老师,只因为内心判定是自己人,这孩子不长时间竟然彻底改变了看法。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想必你也听得出来吧。
首先,老师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爱生敬业。教师从内心出发点是对事不对人。事实证明,如果一些坏事情正好都是某个学生所为,就难免让学生误解为:这个老师专跟我过不去,专门跟我作对!
当然,老师群体也是人不是神,心存狭隘的老师虽然少也是有的,并且极不幸的是正好被你遇到了,那怎么办?
我初三时,有一个老师,因为人品不好,大家都讨厌他,我也很例外。不喜欢他这个人,也不喜欢他教的课,后来这门课第一次考试就不及格,这是我上学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太多的无可奈何,因为我改变不了他是我老师的现实,只能自己复习、自己施压、自己给自己开小灶,结果这门课考试时竟然得了100分。
过来人这么理解的,当我到了这个年纪,我想起的却是骂我的老师,批评的。我非常感激骂我的批评我的,我后悔没听她们的话,对我和颜悦色的,我反到觉得她他当初的不负责,我的理解里老师恨铁不成钢。实在不行你可以换个班,在不行,你的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我想为人师表,不应该太苛刻。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我觉得你还是从自身好好找原因吧,一个老师不会无缘无故盯住一个学生的。
举一个例子吧,一位朋友的儿子在我校上高二。我知道这孩子初一初二学得不错,中考说是发挥不好,没进入奥班。突然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班主任跟孩子过不去,她说儿子与同学一同迟到,班主任不罚他的同学,却罚他儿子搞卫生、罚他上课站在教室后面,她去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当着办公室同事的面说了令她很难堪的话等等,问我与那个班主任熟不熟。我知道那个年轻班主任说话有点直,但故意与学生过不去的老师没怎么见过,一天忙得要死,有那个闲心吗!
于是我联系了语文老师,他是60后,百炼成钢了,不会情绪化地评价一个学生了吧。他一说这个学生真是令我大吃一惊,直接上升到人品有问题了,不学习,说谎话,***求老师不要报告学校,任课老师没有一个认可他等等。
我不敢把我了解的情况直接说给她听,我就问了一个与她更熟悉的朋友A,她知道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这些情况。A说,她能不知道嘛,她一味惯着孩子,别人也不好说什么。至此,我才明白,她是护犊子的妈,看不见儿子身上的缺点,只觉得老师对她儿子不公平。
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是不是很多呢?
一般来说心理扭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会“残害”的,他会挑选合适的对象来残害:被动、胆小、怯懦、不敢言、家长也不敢言......你可以思考下,所有被“残害”的人身上的共有特征是什么,思考下自己身上是否也具备这样的特质。
如果有的话,这意味着下次你再遇到类似的人和事,你还会被“残害”。
所以改变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修改心性、提升自己。如果你是一位女生,且很弱小的话,要记得国家是有公平与正义,有法律在的,很多时候如果家长怯懦,还有警察叔叔可以帮忙的。
希望心理老师若曦的答案可以帮到你,祝走运!
#心理咨询师说#
我父亲善良一生,在当地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我让他的文章让更多人看见,有什么渠道?
谢谢邀请!找一家出版社,自费出版,这是一条比较简便的文学爱好者的选择之路。不知道您对您父亲的文字是怎么认定的。
如果您对您父亲的文字有足够的信心,而您又对自己的文学鉴赏也是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尝试一下代父完成此事,当然,您也可以先在网上发布您父亲的文字,看看您父亲的文字试一下水,真正有价值有趣的文字,读者自会追逐。
这是一个文学走下神坛的网络时代,祝您和您的父亲赶上了这个大众参与的时代,同时,预祝您父亲的文字能在文坛带来应有的精彩!
题主的提问,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想让父亲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强大的互联网有好多网站——像你一样发送到《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难道不是捷径吗?何况还有纸媒平台,报纸、杂志也皆可投稿。看来,令尊属于老有所乐。但如果写作水准属于一般般的话?最好莫投纸媒体。因为审稿较严,难过审核关。
说句笑话,为了孝道即使你很孝顺,总没有时间或信心像发***一样,满世界散发父亲的大作吧?另外,通过微信:一传十,十传百。也是不错的选项呀!其实,你应该成为父亲的第一读者,帮助他修改、充实文稿;提出你这位最亲近的读者建议!当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向网媒、纸媒投稿也不迟噢?免得颇费心思,不见收效——退稿,对习作者而言,往往会造成“沉重”打击。所以,谨请他多多看书、天天练笔。文稿逐渐丰满时,再发送相关平台为宜。就算网络平台相对而言门槛较低?可是,并非无人把关!甚至,比你想象的还要严格一些。但愿你与父亲早有心理准备。爱好,跟着心情走。祝他天遂人愿!
《我是一个孝子》。
尊敬的父亲大人,我偶尔发现了你的文章,内藏着你的一颗火热的心。你多少年来,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写下上百万字的作品。你一时苦于无处发表,一定有所郁闷。正好我已在《今日头条》注册登记,我可以很方便的把你的文章陆续上传至巜今日头条》。我仔细地拜读了父亲大人的作品,我作为小辈,父亲的文字有点刻板,故事的陈述有点老套,我对此稍作修改。儿辈的自作主张是否妥当我也拿不定主意。父亲你一生的丰富阅历一定可以在《今日头条》留下些许痕迹的。你的可贵之处在于篇篇是原创,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法***的。妥否?一个孝子的心愿,
怎么跟孩子谈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访过一个北大的同学,来自某二线城市最平凡的家庭——他的父母是同一间印刷厂的工人,文化不高,在单位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被问及在走向北大的历程中父母给了他怎样的帮助时,他是这样讲的: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特别崇尚文化,敬仰文化人。他们工作的印刷厂隶属于省报社,报社里不乏北大、南开这样学校的名校生。小时侯,我爸总是跟我说,你长大要是能到这大楼上班该多好!某某编辑讲话又客气又有水平,我娃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人。他们经常拿报纸回家让我给他们念,尤其是副刊上的小文章,后来我们一家都非常享受这种时刻。他们工作很忙,有时白班有时夜班,所以我很早就独立完成作业。他们对我最大的教育首先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次就是教会了我向往——向往成为有文化的优秀的人,这赋予了我的学习某种意义,使我总是充满了力量。
这对夫妇没有那么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但他们却做对了最重要的那件事——点燃。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一旦被点燃,能量是核变级的。
苏格拉底诚不我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关于如何跟孩子谈理想,激发学习动力。
我想先从我经历过的例子来说一下,然后再给出一些建议。
之前有一个初三家长,跟我说,孩子学习成绩小学时很突出,上了初中就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们分析来看,这个孩子也很聪明,就是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建议回家跟孩子谈谈自己的理想,后来这位家长反应,孩子也经常跟家长聊天,只要是一牵扯到学习相关的,就闭口不谈,甚至不跟你交流了,这位家长也是很头疼。
只是因为家长的大道理和鼓励,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未来太遥远了,孩子没有具体感受。理想太容易说了,只是说说而已。相反地,您的辛勤工作和希望变成了孩子的压力。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是个结果,并非原因,为了解决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回溯问题的源头。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背后第一层次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学?→我为谁而学?→我为什么要学习好?→我为什么要考大学?”再深一层的追问就是“我为谁而学?→学习的意义目的是什么?”
再往深层挖掘就到达问题的本质层“我是谁?→我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我将去向哪里?→我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如果你能引导孩子回溯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他就找到了人生的根源,一旦TA想明白,打通这些环节,学习动力问题自然解决。
你好,我是阿远,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我也还算是个孩子,毕竟还在上学(我是这么催眠自己的,我还年轻),所以我想站在同一个角度,以个人经历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更有说服力。
1. 中学:我妈妈从不和我谈目标和动力,她只会在我每次考完试的时候问三个问题:你考了多少?你们班第一名考了多少?你们班最后一名考了多少?这样她就会直观的对我的水平有一个了解,那我呢,自己就回去想,我不努力的话,离最后一名的距离是多少,努力的话,离第一名的距离是多少,所以我该怎么做,就自然而然地有数了。
2. 大学:这时候我妈妈文化水平跟不上了,不会问课业,我在跟她聊社团的时候,她会问我师兄师兄都在干什么,面临什么问题和选择?那她这样问完她就会对我以后可能[_a***_]的方向有一个了解,我呢,就会明白像过来人取经的好处,有问题经常向他们寻求帮助,那我觉得我保研也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我当时大一很羡慕一个学长保研,我就自己给自己定下来,以后每一门课都要尽力考好,最后成功保研啦。
3. 研究生:这时候其实大家在刚入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方向了,比如说:有的就是提高学历以后找对口工作,有的继续深造走学术这条路,有的考公务员,有的留校等等,其实这时候周围的人就会变成你的目标和动力,别人都在前进,自己哪有理由原地踏步?
综上呢,我认为目标和动力并不是需要单独拿出来要聊的一个问题,你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引起反弹和抵抗心理,效果更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最后,妈妈我爱你!
视频加载中...个人拙见,非喜勿喷
1初中以前的孩子谈这些没啥用。
如果是小孩子的话,谈这些是没有用的, 作为家长,我们只要陪在他的身边,一起学就好了,时间长久,孩子的学习习惯就会养成。
记得我小时候我母亲也会给我讲这些东西,但是其基本上玩儿一会儿就全都抛在脑后了,让我写作业,我一会转转笔,一会儿留神,一会儿画小人大战,效率特别低,现在有了孩子才发现小孩子的学习真的需要大人的陪伴。
2到了初中多多陪伴他阅读有益的文学作品,***作品。
现在的孩子成熟都会比较早,基初中的时候,他就会开启一些对社会,亲密关系的探索。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思考跟爸妈的关系,跟其他人的关系,生物生存的意义价值等等。这些东西就变的非常复杂了,一旦启动这种思考以后,就会很容易受到一些文学作品、***作品、或者是网友的影响。这个时候筛选对他有益的文学作品,或者***作品会对他的人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3.高中孩子如果自己有目标最好,没有的话家长也不要强加于身了。
告诉他,学会尽力就可以了。
23岁的时候我的人生迎来了我第一次尽力,虽然最后结局并未成功,但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我感受到了成长。创业6年,对自己还算没有遗憾。
你看过的觉得最有深度的电影是哪部?
近年来看的电影中,我个人感觉称得上最有深度的电影应该是德国电影《冒牌上尉》。
电影取材于二战中的一起真实***,“埃姆斯兰的刽子手”。二战末期,在德军向国内溃败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威利•赫罗德的19岁德国士兵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在路边一辆被废弃的汽车中,他找到一套德国空军上尉的制服,于是开始了***扮军官。在埃姆斯兰德拉格集中营,威利•赫罗德无意中介入了当地纳粹军官与德国司法机关的冲突,而这位冒牌上尉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竟然下令***了上百名被关押在集中营中的德国逃兵。
严肃的德国人通过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讨论了人性中的一个弱点,面对权威人类是多么容易屈服。特别是在讲究规则和秩序的德国人身上,更加黑色幽默。即使是再完备的规章制度在权威下也会变得毫无抵抗力,就像电影中监狱里的行政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严密的流程,最终得出一个荒诞的结论,相信了这个自带光环的***上尉。
电影完全使用黑白片的模式来拍摄,使得观众专心于电影情节本身,同时能够感觉到电影蕴藏着的深刻内涵。一个稚能的年轻人为什么仅仅凭借一身制服就可以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穿上电影中的那身制服,来获取超过自身能力的利益。
电影结尾,场景突然拉回当代,冒牌上尉带领着一群暴徒冲进了现代城市,对着目瞪口呆的市民施暴。导演通过这样一个有深度的结尾来告诉我们,冒牌上尉这样的人和事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1593.html发布于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