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恒星

改革开放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恒星 07-14 22
改革开放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摘要: 在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老师怎么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乡村教师调离学生跪地挽留,怎样才能留下好老师?政府当初给六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许了哪些愿,都兑现了吗...
  1. 在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2. 老师怎么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
  3. 乡村教师调离学生跪地挽留,怎样才能留下好老师?
  4. 政府当初给六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许了哪些愿,都兑现了吗?

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游学这种教育方式是优于我们当下的,它鼓励年青人边学习边游历,不读死书,走进名山大川。遍访隐士贤达开阔心胸眼界,贴近百姓生活,了解社会民生,百姓疾苦。把自己所学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天下观,但是,成本过高,且风险过大。

古代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方式有很多:

改革开放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有余力 ,则以学之。 有志者 ,事竟成 。因人而制 ,循序渐进 。修身养性 ,尊循古典 。修身齐家平天下 。言而身教 ,行而为本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尊师重道, 以人为本 。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读书有疑。循序渐进,藏息相辅,豫时孙摩。


谢谢你的提问。

改革开放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其中有些教育方式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善于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即殆的学思结合;提出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的方法。这些对现代的教育作用很大。

荀子提出强学力行,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虚一而静,即是学习一要虚心,二要专一,三要安静。

改革开放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庄子在教育方式上用形象思维给学生插上翅膀,注重寓言在教学运用;提出任其本性,树立教师育人的生本思想。

墨子提出主动施教,坚决反对教师“弗问不言”、“待问而后对”。提出平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王充提出诠订于内,事有证验,以效实然。即是指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验。

颜之推编写的《颜氏家训》对当今教育有很大的借签作用。他提倡虚心务实,反对骄傲浮夸,不学无术;博闻广记,扩大知识范围;勤勉惜时,努力学习,珍惜学习时间

柳宗元的顺天致胜发展观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这对当今追求功利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借签作用。

胡瑗创立分斋数学,实施因材施教,主张广普及教育,实施寄宿制办学。他的教育理念至今都沿用。

在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我国古代教育博大精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古代,涌现出大量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它奠定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教育思想独占鳌头,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那么,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有哪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呢?下面,仅以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当官。而到了孔子时代,他将教育普及到平民,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新的教育思想。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推进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对象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有教无类”的全民化教育思想,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使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是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秉承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现在教育都是培养通才与全才,实际很多科目在未来生活中根本无法用到,却占用了太多学习其它学术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兴趣所有的学习科目,与其痛苦的接受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当然,这要很长的路要走!

老师怎么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

作为一名一线老教师,三十多年来,解决这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不计其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这里裂缝,即指学教与家教(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简称,下同)因理念不一样而造成的分歧。缝补裂缝即指化解矛盾,减少或消除分歧。

重要性:化解分歧事关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合则灵;分则无。

家教和学教在学生教育中都很重要,两者只有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效果。否则,如果两者意见不一,甚至相佐,又不加强沟通协调,消除分歧,导致力量被相互“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理,学生夹在其中无所适从,难达效果,甚至“逆行”,出现不良效果。举个例子,就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当然希望学生能安时完成,并保障质量,但如果家长认为布置多了、难了,做的时间太长,影响了孩子健康,叫孩子不完成,并逼着孩子不做,孩子又强调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家长一听强调老师,更不服气,更是决意让孩子服从自己。你说叫这孩子怎么办?作业做与不做都不行,而且家长和老师,自己都不能不听。孩子左右为难,结局可想而知,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孩子就此不做,甚至以后对家长和老师时时事事相抵。

方法:加强交流,求同存异,协调一致。

具体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详细了解原因:①家中意见分歧主要涉嫌人;②具体原因,是一时之气,还是思想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又来自哪里?总之,了解越详细越好。

二与家长交流,彼此尊重,化解分歧,求同存异,达成协议,形成合力。

三 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理诉求,教育学生明辨是非,与学生达成意见一致。

建议:当前教育现状复杂,教师处于弱势群体。化解分歧是改变人的思想的难题,“人微言轻”,教师适可而止,首先做好学校内的本份工作,不可在可深可浅、伸缩无度的工作中寻求主动。因学生不只一两个,且现在学生缺乏家教已是普遍性,已非教师个人所能改变,况且裂缝撕裂太大已明显,也非教师个人所能修补,大多数徒劳,且属自寻烦恼。

说实话,如果有了裂缝,单靠老师自己去缝补,真的太难,但放弃又是不行的。

就以学校不让带手机,家长非要给孩子带为例,说说怎么修复学校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

曾遇到过,老师在班级中强调不许带手机,可是家长觉着,女孩子每天不用手机给家长打电话,不放心,怕孩子被欺负。

可是如果给一个特殊了,所有人就都要求特殊,而且晚上宿舍玩手机,被抓到了,领导不会听你解释。

这边家长会不会听老师的呢?家长,尤其高一家长,和老师是陌生的,微信群也大多就是发布个通知。一个是陌生人,一个是自己的生命延续,家长自然更愿意相信孩子。

学校不让带手机,家长执意带手机,这时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偏差,而偏差的焦点就是学生。此时如果从每日相处的学生身上作为突破口,也还有一些回旋余地。

但就看班主任的能力了,能否成功把学生说服。说服学生后,学生主动提出不带手机,家长那里才会听老师的解释。

而说服学生,首先,老师要有人格魅力,高中生,有自己思想,平日里学生认同你,才会听你的建议。

其次多从孩子家长角度及孩子自己去开导,不提学校规定或为班级抹黑。父母给你带手机,是爱你。但是你控制不住去玩,就是践踏父母的爱,一点一点慢慢让学生听进去。

最后可以说说班主任的辛苦,目地是希望班级更好,一个人就可能让班主任扣奖金,挨批评,让孩子同情老师,不该给老师惹麻烦。

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老师更是填补教育空白的关键灵魂人物,对于这两类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对于老师而言,需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学生最新的精神状态,和家长建立相应的联系,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学校里,作为与学生更多在一起的人,老师即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指路明灯,也是学生生活上依靠,因此老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也在一方面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融合,老师是主导人物,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督促,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谢谢邀请。

老师不需要去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裂缝,老师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只是大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也的确具有一个协调性的问题,即思想合力最大化的问题。

何谓“裂缝”?不如说是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大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使各自系统与整个系统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即为人和成人。

乡村教师调离学生跪地挽留,怎样才能留下好老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目前我们这边,许多乡村教师不愿意到城里,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学校老师每个月有400元专项津贴。2016年开始,我们这边农村学校,就执行了农村学校专项教师津贴,哪怕离城里近,只要是乡镇中小学,都比县城学校多400元,有一个县城学校校长说:“我们距离你们乡镇只有5公里,你们学校有农村补贴,我们却没有。”我笑笑没说话😃。

二、[_a***_]评定倾斜。从2018年开始,我们四川就已经执行农村中小学30年教龄的老师,只要符合高职基本条件,不受名额限制,直接晋升高级职称。县城学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也是中考命题专家,目前只是中级职称,只有苦笑的份。

三、交通方便了。我们这边10年前就村村通水泥路,小汽车🚗错车没有任何问题,从县城到每个乡村,最多不超过30分钟。


随着县城的扩建,我们这年年城区学校就从各农村中学、小学选拔教师,好不容易培养几个能上示范课的老师又被城区学校招聘走。仅今年暑***,我们中心校被城区各学校招教走15名教师,有领导戏言农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教师的“代培工厂”。又分来的是刚上岗的年轻教师,教学技能还得从新培训,等培训好了又被城区学校招聘走。如此循环,何谈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有待于提高。

学生跪地也没有用,除非是这个老师自己要留下来,更甚或是外在力量的干预。

今年我县也在实行“县管校聘”制,全县教师来个前所未有的大调整,这里的空间就很多了。说不好听,也还是给有条件的和有能力的教师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第一种,有条件的要走。

其一,朝中有人的教师留不住。这种教师他到农村去纯粹就是一种跳板而已,不会在农村待多长时间的。有的改行了,有的三两年后就走人了,已经有人给他规划好了要走的路了,由不得你的。

其二,有能力的教师留不住。这类教师他都存有两手准备的,一边上课一边着手备考遴选,稍有个风吹草动什么的,他就会奋力一搏,迟早都会走人的。

第二种,没有条件的,但是创造条件也要走。

这是基于“有条件和有能力”之间的教师。朝中既无人,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实力,只能攀亲或者托人走后门,这是种不良的现象,容易助长不正之风。

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创造条件的”,这两种教师都会留不住,也不需要留住,因为他们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对农村的教育只会“朝三暮四”的,再怎么优秀,他也不会一门心思扎在农村!

该走的走了,留下来的只有:

一、本地教师,走不了的和不想走的。

这样的情况,笔者目睹了不止一次。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三年级刘老师要随军。刘老师的男朋友部队的团长。刘老师告别我们学校的时候,那是个下着小雨的初秋的上午。一听说刘老师调离学校,三年级的全体学生早早守候在刘老师的办公室前,有的学生擦眼泪,有的大声哭泣。一个扎着两条小辫的女学生干脆跪在地上大声哭了起来。在场的人都在抹眼泪。我也流泪了。因此,刘老师直到下午才离开我们学校。最后学生们也没有留下刘老师。既然你心爱的老师调离学校,他应该有其充分的理由。要不老师是不会调离学校的。

心酸。表现在乡村孩子亟需教育的持续跟进和优秀教师的陪伴。而调离的教师也一定有他(她)的无奈和苦衷,毕竟乡村教师的处境是城市教师无法想象的:交通的不便,社会交往圈子的狭窄,生活的清苦,个人发展希望的渺茫,家人的抱怨和阻力等等。

正能量。表现在乡村孩子对教育的渴求,被调走教师的敬业和受欢迎程度。“跪地挽留”是除了父母谁都无法享受的最高礼遇。

如何留住?怎样留住?这是牵涉到国家政策层面和家庭内部矛盾的复杂选项。

2018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18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低学历人口的比例农村远远高于城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则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农村教师主要任教在乡村小学,教学点以及少数农村初中。留守农村教育的主要分为三类教师:

(一)农村教育的坚守者。1980年代的中师生和1990年代的专科生以及民办公办的教师,这批人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拓荒者和坚守者。他们经历了各种清苦的生活: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以及家庭负担重。他们中90%是“半边户”,即配偶为农村户口或乡镇户口,接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正式职业。他们没有条件脱离农村,只能坚守。当然也有少部分“怀才不遇”的教师借改革开放大潮放弃公职而"流失"。

(二)农村教育的主力军。1990年代的本科生及师范进修生为农村教育带来一股清流。他们的学历和阅历使农村教育达到新的高度。这个年代的教师有过迷惘,有过抱怨。但不断提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部分教师选择留了下来。高级职称、评聘的艰难,各类荣誉的缺失使部分有抱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被城市学校“挖走”。这些老师的离开给学生及家长的留下无限眷恋。走不了的教师有少数***浮于事,心灰意冷。农村教育又陷入低谷。

(三)农村教师的新生代。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高学历师范生或支教生。他们***满怀,胸怀实施宏伟抱负之志。正是他们的到来给农村教育以活力和希望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支教志愿者赵小亭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贫穷的云贵高原支教,2010年7月21日不幸遇难。尽管只是短暂支教,这也是社会力量对农村教育的一种巨大支持,毕竟这种力量来自最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坚守农村的高学历大学生的热情之火不断被现实浇灭:生活条件艰苦,择偶困难,家人不理解,待遇低下。尽管他们表现十分优秀,由于以上各种原因不得不选择离开。离开农村教育的大多数是入职5-10年的高学历教师。

***当初给六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许了哪些愿,都兑现了吗?

民办教师是建立新中国以来的为国添才的队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吃苦耐教,奉献社会精神可佳。当年国家有机会考试,有的考上了,成为国家公办教师,吃了皇粮。有的其他原因,没有考上公办教师者,年龄迈近70岁的年老人,多数都是病残者。国家应重视统计一下,不重不漏落实考虑这些提高这些老者的生活补贴。不忘初心,凭着良心教育更复兴。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教我们的老师,有不少是民办教师或者是民办教师转正的。那个时代的老师非常的敬业,能够吃苦耐劳,每当到农忙的时候,学校还要放忙***给这些民办老师回乡种地。等我们大了一点,有时候也到农村去帮忙,特别是帮老师家收割粮食。

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是因为建国以后中国存在着大量的文盲,百分之九十几都是文盲。中央也看到了这个现象,把全民脱盲提升国民素质,作为一个政治任务,从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录用为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弥补公办教师的师资不足。可以说恢复高考以后,很多大学生都是民办教师这个群体培养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缺少人才,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空档,逐渐逐渐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

有一部分民办教师通过公开考试的形式转变为公办教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应该讲是由于本身的学历起点较低,没有办法适应考试,最后只能一刀切全部清退回乡。尽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证书,但是政策就是政策,只能含泪告别站了那么长时间的讲台。

我不清楚那个时代***给了民办教师许了什么愿,但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民办教育、代课教师没有办法转变身份的,最终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只是这个群体被清退之后,有的人自主创业生活相对好一点,有的人回家务农一辈子就只是一个农民,还有的人得了职业病,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对于他们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我想党和***是不会忘记的,这几年也正在落实对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补偿问题。尽管每个地区财政状况不一,补偿的数额参差不齐,但至少做到了这一点,就说明开了一个好头。

或许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好转,将来补偿的力度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愿这一天早点到来。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时说:只要获得了《民办教师任用证》就是国家认可的人民教师,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下放国家认可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参加教师整顿,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专业合格证》,《教材教法过关证》,《普通话合格证》…。受聘为小学高级教师资格。但最后打入不合格辞退了。文件规定:辞退不合格的民办教师。所以证书齐全的民办教师被辞退是冤屈的!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6660.html发布于 07-14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