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英语夜校,洛阳英语夜校有哪些
河南大学和开封大学都在开封,有可能合并吗?
我觉得不可能。河大要开大的什么?开大投靠河大,又能得到什么?
当年,河大合并开封师专,我觉得就是错误的拉郎配。河大没有得到地盘和学科,开封市也失去了一所升格本科学院的机会。当时的洛阳师专商丘师专安阳师专啥的,如今都是妥妥的本科师院。河大本身是几十年的师范底蕴,再要个师专干什么?
河大积贫积弱多年,最欠缺的是工科。开大是开封市的地方院校,虽然名为大学,其实是个专科,学科力量很一般,出了开封几乎全无影响。河南如果真爱河大,一是不要再为其加包袱,二是积极推进黄水院并入河大。黄水工科不弱,可以优化河大的学科结构。而且,黄水院历史上与河大有些渊源,新校区与河大新校区相距不远,整合难度略小。而且,可以实现河南大学的河南省与教育部水利部共建。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曾回答过大学合并的问题,至于河南大学和开封大学能否合并?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历史上河南省的大学拆分合并经历过几个阶段:
第一、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综合大学拆分与新大学建设阶段。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全国院系大拆分,河南大学就是这个时候被拆分了若干个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后并入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后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可以这个时候有些大学被拆分但是随之又诞生了很多新的大学。
第二、21世纪初期(2002/2003年左右)本科院校合并和专本科院校合并建设阶段。这个时候比较出名的院校合并是郑州大学合并了郑州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等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原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开封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河南大学;还有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都是这个时候合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组建高水平大学(据传郑州大学合并主要是为了冲刺985院校但是失败了)。
第三、2006-2010年,本专科院校合并建设和专科院校合并升级本科院校阶段。比较出名的就是,河南财经学院与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洛阳大学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洛阳理工学院,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升本成立河南工程学院等。
第一、国家政策干预,这点谁都改变不了。而且上世纪50年代的特点不具备重复性,所以目前很难有国家政策直接干预大学合并或者拆分的。
第二、院校升级或提高办学层次。比如,原来的省重点冲刺国家重点(211/985);普通本科院校成为省级重点本科院校(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等);原来的专科办学层次提高到本科等等。
我不知为什么总有人问这种问题?不是都在开封就一定要合并!一般要合并,要有一定的理由:比如河南大学是老牌学校!如果想发展没有地皮了,或者开封大学有河南大学缺少的专业或优势,河南大学愿意兼并开封大学!否则,如果兼并开封大学没有任何新的优势,费那力气干啥?
感谢邀请。
先说结论:两所高校合并的可能性为零。
开封大学建于1980年,当时叫河南师范大学分校,当时大名鼎鼎的河南大学,叫河南师范大学,非常牛的是,建校当年就招收本科生!
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分校更名为开封大学,为什么更名了?
河南师范大学恢复更名为河南大学了,分校不办了。
1984年更名的第一年,开封大学招收7个班350人,其中3个班为本科,即中文、政教、地理。
你就说, 开封大学的起点,是不是非常高?
即使更名以后,当时的开封大学,大部分师资还是来源于河南大学。
无奈,时至今日,开封大学还是个公办专科。很简单的道理,那个年代,开封养不起两所本科院校。类似的情况,在河南还有一个焦作大学,同样的道理,焦作有一所高校叫做河南理工大学。
河大在校生人数国内前十。黄河水院开大合并倒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这样开封形成河大,开大(合并黄校后)两强并存的格局。合并后的开大黄校如能升级为本科院校,自然再好不过了。
为何部分大陆人完全不认识繁体字?
很多人区分大陆人跟港澳台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使用的是什么字体。大陆人现在从小学习使用的都是简体字,跟繁体字相比,简体字写起来非常方便,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难度。而港澳台人使用的是繁体字更加偏向于古文字,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之后使用的时候,都是非常麻烦的。
然而奇怪的是,虽然大陆人从来都没有学习过繁体字,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却一点都不影响,好像是这是生来就带着的技能。难道是因为我们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所以就天生会读这些繁体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繁体字比简体字多了很多笔画,但是在外形上还是非常相似,能够看出两者有共同的神韵的,这一点就是汉字的巧妙之处,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虽然这整个字我们不认识,但是却看得懂其中的一半,通过这一半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整个字是什么意思。
而这些字往往是在句子中出现的,前面跟后面的几个字我们都认识了,因此中间的那些不认识的字只要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了,其实这跟我们学习英语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虽然我们学习的是简体字,但是生活中看到繁体字的场合还是非常多的,例如一些饭馆的招牌上,台湾跟香港的电视剧上。特别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认识,而且还会写,同时还会写多个不同版本的繁体字。现在也有人认为,其实繁体字更加接近我国的文化,所以应该恢复教学中的繁体字。
我是洛阳的。我自学了繁体字,看香港报纸、繁体字老书没问题。学习方法是电脑下载繁体字库,先把熟悉的诗词文章,在word转为繁体字阅读,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把新闻、***直接转换成繁体字阅读了。同理还学习了小篆。我还收藏了一些繁体字的老函件。
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在解放以后,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但广大的普通百姓从未接受过文化[_a***_]教育,致使有的农村人连化肥和水泥都分不清而将水泥用来施肥,化肥用来搞建筑,闹出了不少笑话。鉴于此,国家便大力施行文化普及活动,由于中国的文字几千年来使用的都是笔划较多的汉字,老百姓在识字班、夜校等学起来较吃力,花了时间却学不了几个字。根据这一实际,国家经过一番努力后,成功地颁布了第一次汉字简化,这样学习起来便省了不少力气。在解放后出生的人,一上学就和简划字打交道,很少接触繁体字,当然大部分人就不会认识和使用繁体字喽,加之惰性的作用,认为除了钱越多越好外,其他都应越少越好,更是恨不得将所有文字简少到一两划更合意,除少数涉猎较广以及专门研究汉字的人外,大部分国人都是不认识繁体字的,更别说使用了。话又说回来,简体字虽说在文化普及上有一定功劳,大部分字简得也是合理的,也不影响传承。但也有部分字却简得有些不大合理,如愛、親、鄉、廠……等就简得不大合理,还有是人们的水平都普遍不是很高,将付、肖、代等字也认为是傅、萧、戴字的简写,造成这三个姓的人莫名其妙的改了姓,甚是谎唐,殊不知这几个字互相间根本不存在繁简关系,其字意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八竿子打不着的。哎,扯远了,以上即属吾认为为何大部分国人不认识和不会使用繁体字的原因之一。以此管见,谨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17026.html发布于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