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史纲要,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史纲要是什么
谁能说说从建国到今天,我国的教育历程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主要说教育的行政化阶段,应该是本世纪以来的阶段。行政化,说川了就是教育的军事化,一切听从行政长官的,一切看见鱼行政部门的脸色行事。
到头来,学校的大事小事都有庞大的教育行政机关来决策,来主宰。什么时候应该举行运动会了,听教育行政的,什么时候应该搞文艺活动庆祝什么节日了,听从教育领导机关的,什么时候应该考试了,考试什么内容了,都完全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来做。
学校只有一项事情,具体安排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班级的课表,其余的事情安排完全在教育行政部门。除了教育事项被安排的很细密,使得学校毫无办学的自***外,学校内部的建构也极端的衙门化行政化,教师如果在某一点上有建议,要达到校长那里,是需要很多层面的跋涉,一步一步的经过无数的门槛的。不少学校在规模无限扩大之后,非常讲究办事的程序,讲行政纪律,畸形的学校设置,使得教学业务怎么也提不上日式日程了。
教育行政化,拨款看级别,评奖看级别,就连评一个职称评一个先进都要看学校的级别,依次为数据分配的而依据。如果说教育的产业化将学校变成了机器,行政化则讲教师将人变成了机器人,其行政名言就是允许辞职不允许不执行。
教育要回归本源,回到自己发展的正常轨道,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我国教育历程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从最初新中国成立时单纯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新民主主义,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教育目的的改变都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
从上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演变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 对于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对各级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 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总的来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强调德育、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教育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十四五时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
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一直是个永远值得讨论话题,孩子的教育尤其在首位。那么在未来几年中我国有哪些关于教育的规划呢?
“十四五”规划中在教育方面提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同时还要做到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60%。针对我国现行的教育问题,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高水平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
“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还有更加细致的规划。
在学生方面,不断推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课程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优秀的教育***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倾斜。改善乡村的学校以及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同时也加快城镇学校的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对于高等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双一流大学,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其它方面,要发展素质教育,保障学校体育课与课外锻炼时间,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在教师方面,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域调整,调整中高教师比例。对于高校方面,重点建设一批[_a***_]教育基地,能够让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最后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与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20827.html发布于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