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教育变化ppt
教育领域有怎样的问题?
一是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履行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办教育。当前的教育存在着日常管理接受行政领导,业务教师追求行政身份,学校管理有行政级别,地方教育长官缺乏教师经历。
二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缺钱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经费保障靠行政划拨,挪用教育经费司空见惯,教师待遇不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难以参与社会竞争。要钱、挣钱成为各级学校校长的头等大事,这就是的学校想办法通过“文凭”换取经费,导致教育产业化。
三是教育割裂化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分,“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关键是教师不敢育人。教师在社会上不受尊重,没有社会地位。经理待遇不高,不受尊敬,生活中没有面子。教育学生没有惩戒权,处于弱势地位,导致“惹不起躲得起”,敢教不好管,致使教书育人想割裂。
四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教育本应按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要求,做到润物无声。然而社会的评价,行政的考核,行业的评估,导致学校争项目,争荣誉,争排名,把师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家校共育,协调配合的问题。
家长与学校共育意识缺乏、形式单一、内容局限等。例如很多家长只顾得自己的工作,很少关心关注孩子,或者觉着自己文化程度低交不了孩子,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再例如,家长平常很少关注孩子,很少和老师沟通学生的情况,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到老师和学校身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怎么做好家校共育,让家长也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绩效不公,领导的五花八门,这也有那也有,应有尽有,不应也有。二是工作量不公,相当一部分人有了点权利后,尽量想法在教学任务拈轻怕重,选杂科不担主科,选好班不选差班,而量化时往高套。三是职称评选不公,领导优先,几乎成教育部门的潜规则。四是评优评先不公,领导意志最突出!五是经费不透明,学校经费几乎是一把手和会计把控。
大家说了不少,我来补充一点,就是中国教育中师生的地位不平等和专制风格。中国教育中教师总是占据领导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弱势的被动服从地位,除去极少数风格宽松的教师课堂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绝不能质疑老师,只能去接受和服从。这导致的问题首先是这种不能质疑不要质疑的价值观会传授给孩子,这意味着否定孩子的主动思考,因为主动思考很快就会引发对观点的质疑,这样以后孩子长大成人遇到问题,就会由于主动思考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当老师讲授的内容并不合理也难以自圆其说,如没有解释清楚时,孩子们就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因为孩子不能提问不能怀疑,就只好强行接受,但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实对于人的学习效率和思维的逻辑性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首先必须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然还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些教育领域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存在着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机械论思维方式。其表现形式很多,仅举下面几点:一、自私与利他的对立,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不可能为他人、为公着想。一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严重扭曲,读书仅为了自己挣钱,只愿读金融、法律等挣钱多的专业,不愿读国防、科研等对国家贡献大的艰苦的专业;事事处处为个人的私利着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个别学生走上了谋害人命的犯罪道路。二、高考上榜与落榜的对立,认为成才只有考取名校一条道,高考落榜就是一生无望,考取名校就是功成名就,一切为了高考。中小学阶段师生极端紧张,进入高校后反而松懈了。事实上成才应当是对国家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考取名校只是在准备条件,远未达到目的。只要有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任何时候、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三、教知与育德的对立,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道德教育与劳动习惯的养成,但有的家长受一切为了高考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孩子的道德、思想、劳动习惯等一概放任不管。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立。大部分的家庭都能配合学校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如家长本人道德品质不太好或者教育方法有问题、单亲家庭甚至只有爷爷或奶奶,学校教育不但无人配合,甚至遭遇抵触,难度更大。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不能看分数。事实上,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六、快乐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对立。一方认为快乐教育就不能批评,更不能惩戒,另一方认为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此外还有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重要还是语文传授传统文化重要、要不要参加课外辅导等等。总之,这些教育问题都是复杂问题,教育科学是复杂性科学,不能像简单科学那样一刀切。而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摒弃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机械论观点,认清这些对立的方面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既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应当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2113.html发布于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