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成教练,韩广成教练
张良如果自己起兵能不能超越刘邦,成为另一个李世民?
别把张良看的太神了,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什么神,有的只有鲜活生动,且弱点明显的人,张良就是这样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张良是六国中韩国贵族后裔,他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当丞相,但传到他一代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借助祖辈积累下来的资历入仕,韩国变成了被大秦灭掉的第一个国家,而张良也从一个为富家子变成了个落魄人。
张良心中有满腔的仇恨,曾经红极一时的张氏家族覆灭了,韩国消失了,他把一切的仇恨都指向了秦,指向了那个万恶不赦的罪人秦王政。于是张良用张家的财富去收买江湖豪强以及一些力士,并在波浪沙组织了一次针对秦王政的***行动,他自己也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却没有击中目标,因此张良成了被通缉的对象。他逃到了下邳,凭借积累的财富做起了任侠,在这期间,还救助了项羽的叔叔项项伯,从而和项氏建立了联系。很多人认为让张良脱胎换骨的原因,是因为他遇到了黄石公,并得到了《太公兵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张良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他遇到了刘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打响反秦的第一枪之后群雄并起,张良也纠集了几百号人,并在项梁面前推荐拥立韩王成恢复韩国,而自己也成为左徒,成了韩成最信任的人。但是张良带军的能力确实一般,不久就被秦军打的四处逃窜,占领的地盘也全被秦军夺去,而他和韩成只能带领部分部队在颍川一带打游击,直到他遇到了刘邦。
张良跟随了刘邦之后,便确定刘邦这个人不同凡响,他曾把《太公兵法》跟很多人去说,但没有人理解他在说什么,也就是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华和见识。而刘邦和其他人不同,他不仅听张良的谋略,还经常***用他的谋略,这就要得其所用,有了自己发挥的平台。刘邦后来在得到天下之后,说到了“汉初三杰”,张良这个谋圣严格讲是刘邦提出来的,如果刘邦不提,哪里有人知道张良是什么样的人呢?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但凡有成绩的人大多数不仅是聪明而且是个明白人,张良显然是个明白人,他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之后才得到的经验,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军事指挥才能,只能做个君主身侧的谋划之人。但这个主公也不是轻易选的,项羽曾经是张良认为很适合的人选,但是他身边有范增,况且项羽是维护六国旧贵族的利益,而张良早已看透了六国旧贵族的腐朽没落,跟着他们混只能是自掘坟墓。
究其根本原因,张良有智者的智慧,却没有王者的格局,因此注定他只能做一个谋士,而无法成为一个君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不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有专攻。做一国帝王,非他所想,也非他所愿。
首先,定位方面,张良并不想做帝王。张良的祖先,曾经做过五世韩国的国相,秦灭六国,使他失去了以往贵族的地位,所以,青年时期,刺杀秦始皇,成了他最高理想。纵观张良的一生,他的目标定位就是为了灭掉强秦,恢复贵族地位,重现家族荣光。
其次,专业特长上,张良适合做谋士。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连刘邦本人都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子房。所以,刘邦能够成就霸业,张良功不可没,所以他的专长和他的定位非常契合,更适合做谋士,做相国。
第三,功名利禄面前,张良急流勇退。张良非常推崇和精通黄老之道,不贪恋功名利禄,大汉王朝建立后,虽被册封为留侯,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云游四方的隐士之路,当然也是明哲保身之举。
以上几点,足以说明张良本来就没有做秦始皇,刘邦的野心,而只是为了复仇重振家业,所以就心甘情愿的辅佐刘邦建立大汉,从而成就帝国霸业。因此也就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李世民。
说出来你不信,张良本来就是自己起兵的啊,
只是后来玩不下去了,就想去投靠景駒,半路上遇上同样想投靠景駒的沛公刘邦,两人聊了一晚上,张良就被刘邦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于是就投靠了刘邦,
刘邦一看,嘿,还有人投靠我?算了,我还是单干吧!于是两人合兵一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确实有才,从不否认这点,但是并不代表他可以带队伍打天下,想自立门户单干,是很困难的事。
很多公司的销售经理很厉害、研发部门老大也厉害,你见过几个销售经理、研发老大辞职创业,还能成功的?
张良已经起过兵了,张良积累了几百人被秦军打败了,余下百把人,他没有办法,才去找见景驹借兵。这在带兵打仗这件事情上,他不能超过刘邦,更不能成为李世民一样的人物。
张良是反秦的急先锋,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处于强盛时期,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张良的名声在秦始皇大肆搜捕刺客时,就声名远扬了。
但是,秦始皇搜了十天,连累了无数的人,还是让张良逃跑,这说明帮助张良的人很多。张良埋名隐姓,改变策略,继续做一个积极反秦的斗士。他研究兵法,准备用得住的时候再用。
在秦末大动荡中,张良为什么没有自己扯旗子单干呢?
张良是带过兵的。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起来了,但是,到陈胜死时,张良也没有打出了名堂。陈胜死了后,天下起义军溃败了,一盘散沙。
秦军在章邯的带领下,一出关就消灭了周章几十万人马,再把魏国魏咎打败,韩国咎更不说了,张良在韩国的游击队员只留下一百多人了。章邯打败陈胜后,陈胜被叛徒杀了。景驹自立为楚王。张良就取透新楚王。张良的意思是借几个兵,回去复辟韩国。在半路上碰上刘邦。刘邦是去找项梁,项羽。张良是认识项伯的,项伯杀了人,张良把他藏起来过,项伯是项羽的小叔。项梁是项羽的大叔。张良的事情,刘邦早就听说过,所以,刘邦对张良十分敬仰。他们几句话就投机了。张良说话,一般人听不懂,但是,刘邦听得懂。他们就合拍了。张良就不去找景驹了,他和刘邦一起去找项梁。
项梁艺见反秦志士张良和沛公刘邦来找自己,他觉得中原人看重他,特别是张良,谁不知道他的刺杀过秦始皇的?所以,项梁一听张良说要借点兵回韩国把秦军赶出去,把韩国重新立起来。项梁别人的账可以不买,但是张良的账他要买。项梁就给了张良几千人马。
张良就回韩国,把韩成立为韩王,张良就替韩王成做军师。
有可能。
因为自己也是人才。
但是,未必如刘邦那样顺利。
因为,秦末乱世,社会混乱,人性混乱,单纯的知识分子未必能够笼络所有人才,未必能够适应社会。
只有刘邦这样的人,圆滑,懂人情世故,又尊重人才,才能游刃有余,在各种人才中如鱼得水
流氓也服他,文人也服他,如此,他可以前进。
为什么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
如果从形式和结果上看,这么说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秦灭六国与楚汉战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秦灭六国,是积聚了秦国数百年之基业,凝聚秦国七代国君之心血,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
秦灭六国,更像是一场独角戏,凭借强大的实力,正确的战略,英明的君主,在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走向灭亡的同时,进行一场以新代旧,以统一代替分封,以郡县制、军功爵位制、法家治国等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革命。
楚汉战争,是一帮推翻了秦朝统治的新军事集团,在秦朝灭亡之后,反秦义军对秦朝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各支反秦义军之间的矛盾,并进行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
楚汉战争,更像是一场擂台赛,刘邦与项羽两个强大势力在擂台上的争夺,导致天下其他所有势力选边站,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军事集团,而刘邦凭借善于用人、变通腹黑、折而不饶、败而不馁的能力,击败了不纳人言、刚愎自用、心高气傲、年轻气盛的项羽,而统一天下的变革。
之所以说楚汉战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是因为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与秦国统一天下的路径是相似的,结果是相同的。
秦灭六国,是以巴蜀为后方基地,关中为统一之根本,出函谷关东进,以数百年基业,以十年统一战争,逐一灭亡六国的。
这个题目仅在逻辑上可以成立。因为秦国灭亡之后,六国又短暂复国,但当时它们已经不是时代的主角,最终被卷入楚汉之争这部“绞肉机”中而灰飞烟灭。反过来讲,如果把刘邦的“汉国”比作“秦国”也可以说的过去,它毕竟具备了当年秦国的两大特征,一建都南郑(今属陕西),肇兴于关中;二、挥师东出,逐鹿中原。但是,如果非要把楚汉之争比喻为“第二次东灭六国”并不确切。
秦国灭掉的六国分别是韩、赵、魏、燕、楚、齐。
其中韩、赵、魏三国是由分解晋国而来,它们实际上也属于周之宗室,形成于公元前403年,到被秦国灭亡时,已经享有170余年的建国史。
燕、楚、齐三国则是“寿可比周”的老牌诸侯国。燕国为周之姬姓宗室一直传承。齐国原为西周之初,姜子牙的封国,公元前386年被“田氏”取代,但也可算作是由周朝传承而来的诸侯国。至于楚国,更是货真价实的老牌诸侯国,一直由芈姓熊氏传承。
所以,当年秦国灭掉的“六国”身上贴着两个标签儿,一、周之姬姓宗室之余脉;二、几乎与周朝兴衰存亡的诸侯国。
我们再看看秦朝灭亡后又“复活”的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这就是有趣的巧合,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
秦国东灭六国,也存在一个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楚汉相争,楚汉相争表面上看是楚霸王与刘邦之战,事实上,还是秦国与六国之战!
只不过,楚汉相争的时候,秦始皇变成了刘邦,楚怀王变成了项羽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楚汉相争被认为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就很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说刘邦浓缩了几代秦王的努力,最后自己变成了秦始皇?
当年秦昭王的父亲秦惠文王赢驷,曾经让大臣们讨论:
秦国一统天下的大战略,战略的起点在哪里?
很多重臣认为应该东进,首先消灭韩魏,然后入主中原!
但是,小赢稷认为应该西进巴蜀,进攻巴蜀容易成功,而且不会引来东方大国的干涉!
后来,小赢稷的战略获得了秦王和司马错的赞同!
楚汉相争是第二次秦灭六国,这种看法很有见地,深入分析历史,的确是如此。
一、刘邦虽是汉王,但在出关(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已经是事实上的秦王
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实则统领汉中、巴蜀之地,这些地区在秦昭王时期就已经成为秦国的领地。后来,刘邦(韩信)暗度陈仓,攻入关中,灭掉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章邯、董翳、司马欣),就完全占据了秦国的领地。此时的汉王刘邦实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秦王。
二、楚汉相争,刘邦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依旧秦地秦兵,这点和秦灭六国并没有太大差别
延续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初是拉着诸侯的军队和他一起讨伐项羽,但彭城大败后,刘邦所能依仗的主要力量,只能是秦地秦民。刘邦军队的高层虽然大多都是关东人,然而刘邦军队主体却是秦人,由萧何坐镇关中,从秦地征粮征兵供应刘邦争夺天下,这和秦灭六国时期并无不同。
三、楚汉相争和秦灭六国一样,最严重打击的,就是六国的旧贵族。从此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周朝当年分封的旧贵族退出历史舞台,而汉朝的新贵产生
秦始皇灭六国虽然极为迅速,完全剥夺了六国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特权,然而六国贵族短期内并没有消失。这些人甚至潜伏起来,互相联合,成为强大的反秦势力。从原本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的故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出韩国贵族和楚国贵族合作反秦的影子。张良在博浪沙中狙击秦始皇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他被秦始皇通缉,却逃到了原本属于楚国的下邳隐藏起来,关键的,他还包庇过项伯(项羽叔父,楚国没落贵族)。
为什么说“楚汉之争”相当于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因为“楚汉之争”最后是刘邦取胜了,而刘邦开启“楚汉之争”的起点正是原先秦国的故土。
当然仅仅是从原先秦国故地出发,还不能说成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已经完全彻底地继承了秦朝留下的资产。
为什么会说刘邦完全继承了秦朝的遗产呢?主要有五点:
刘邦率先到达咸阳之后,从秦王子婴手中得到了皇帝玉玺。传国玉玺就是皇权的象征,也就是说刘邦从秦王子婴那里把秦国的国祚接了过来。
萧何在一进入咸阳之后,就把秦朝所有的律法典籍全部保存了下来。以后萧何就是根据秦典开始进行治理。可以说刘邦把秦朝的体制给继承下来了。
刘邦入关之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而项羽来了之后,“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致使“秦人大失望”。如此一来就让刘邦彻底收服了秦地百姓的民心。
在刘邦击败章邯等人之后,整个秦地全部纳入了刘邦的地盘。秦国的国祚、体制、民心、地盘全部被刘邦继承了下来。
当刘邦把秦国的全部都继承下来之后,这才下令废除掉秦的社稷,改立成汉的社稷。
这个时候,原先的天下共主楚怀王,已经被英布给杀死了。整个天下的局势,仿佛又回到了秦昭襄王灭掉东周的时候。
所以有人才会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23079.html发布于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