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小结,开放教育小结怎么写
幼儿园活动开放日的感受和建议怎么写?
写幼儿园活动开放日的感受和建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感受:
- 描述你对活动开放日的整体感受,例如是否觉得活动有趣、充满活力等。
- 介绍你对孩子们的表现和参与度的观察,是否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和积极性。
- 谈论你对幼儿园师生的印象,他们是否友好、专业等。
2. 活动内容:
- 详细描述活动的具体内容,例如有哪些游戏、表演、手工制作等。
- 强调你觉得最有趣或者最有意义的活动,以及为什么你觉得如此。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之礼,表面看是“礼仪”,实则是礼仪背后的那个——
理!
《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礼仪的论述,孔子晚年还编修了《礼记》,于是人们就想到了孔子要恢复周朝的礼,治理春秋礼崩乐坏的不堪局面,殊不知,孔子要恢复的却是礼仪背后那个能够代表宇宙(莫往自然界的宇宙想)万物规律的“天理”!
《论语》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君子且不器,何况圣人孔子!形而下者谓之器,礼仪是什么,礼仪是形而上吗?当然不是!那大圣人孔子为什么毕一生之力去搞一个“周礼”,难道孔子不知道这是个形而下的工程?
孔子借“礼”说“理”,是在讲***心中本有的那个“天理”,(天是天然,不是我们头顶上的天,也不是物理上的宇宙)。这个天理,就是道,孔子五十岁知了天命,就是知了这个天理,就是悟了这个道!
《道德经》里老子说“使民不争”、“以百姓为刍狗”,今人就把民、百姓解释为人民、老百姓,殊不知老子说的民和百姓都是心内的事!圣人说事,往往不用直语,而善用比喻和隐晦之语,老子不知道道该叫什么,就单反复进行比喻,又是道冲,又是谷神,又是玄牝,又是寂兮又是湛兮又是廖兮。在这方面,释迦更是个大拿,他把一个悟道,完全说成了一个大神话,又是西方极乐又是净土又是彼岸。而我们就依文解义,圣人写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完全不懂圣人的文字只不过是“指月之指”,文字不过是表义,月亮才是真实义。学习儒释道,凡是没有读懂文字背后真实义的都是没有真正学明白的!
到宋代,儒学家才彻底搞明白了孔子说的“礼”实际上是“理”,于是就有了“存天理”之说,发展到明代王阳明更直接了当说“心即理”,天理即是良知,于是又提出“致良知”
今天的礼仪教育,重在外形,穿一身汉服,教一个鞠躬拱手作揖,以为就是教授了礼仪,何等肤浅!真正的礼仪教育,要通过“致礼”而“致理”!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把“合乎礼”作为个人言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依礼行事作为“天下有道”的根本标志。把***复礼,承礼启仁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大同的一生追求。
下面举几个孔子对于“礼”的态度的例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为很久没梦到周公而伤感,难道他经常梦到?
- 他对《周礼》的制定者周公旦十分敬仰,并以追随者自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维护礼制的态度坚决不移。然而“礼”并非孔子所造,最初的“礼”为“豐”,是一种用来盛装祭品的器皿。后来加上“示”字旁,引申为示范与祭祀活动相关的规矩、礼节等。后来泛指各种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因此“礼”作为仪式、规范和制度,是千百年来的沿袭而存在。因此,孔子是通过“礼”的手段,践行“礼”,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他请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行仁。任何时候去实践礼的规范,都会得到天下人的肯定。行仁,不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会努力去做到老师这些话。”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他的学生先不要去做那些不合乎“礼”的地方,为“约”。然后更进一步,能化被动为主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方为“仁”。
作为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要靠别人的勉励、督促去学习。一旦老师或家长不在身边,也许就不会约束自己行为,就不照“礼”去做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践“礼”,那么人生的路,也就是行“仁”之路为“仁”由己,这才是孔子思想承礼启仁的精髓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27112.html发布于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