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夜校活动总结,职工夜校活动总结报告
感觉歇后语大多是老百姓原创,知识分子基本不沾边,这是为什么?
歇后语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本,它来源于对琐碎而具体的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其借用的喻体和客体一般都是日常市井中贩夫走卒们才会接触的生活底层和最末端的物体或现象。而旧时知识分子现实追求无非是仕途通达财运旺盛,注意力多集中于官场运筹,不太可能会去注意世俗生活最枝节最末端的现象,他们的思维范畴大多局限于宏观的抽象的事物。
另外,歇后语的语体语境也都是极致化的世俗化,知识分子即使也如市井小民一样观察到现实世界某些细小的微观现象,也不可能像后者那样用通俗到近乎粗鄙的市井语言进行总结。
歇后语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俗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形象活泼,生动风趣,短小精悍,含意深长,喜闻乐见,幽默好玩。比如:元旦放***一一年息。元旦结婚一一双喜临门。元旦放***,明天上班一一一不做,二不休。等等……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歇后语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著作中亦有记载。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精炼、一针见血、充满哲理的语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观察现象、研究本质、表达见解而又能引起共鸣的语言修辞。它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水平,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歇后语创作、流行最广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些时代正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年代,当时的广大人民公社社员们白天在一起劳动生产,晚上在一起上夜校读书、开会。劳动生产中间休息时,干部群众坐在地头聊天,晚上集体活动时又都***发言,这些不仅使社员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也极大的丰富了社员们的语言修辞。如是,各种歇后语被社员们创作出并迅速流传开来。
比如,当时表扬人的歇后语有“刷子掉了毛一一有板有眼”,“六月的鸭子一一不捡蛋(不简单)”。批评人的歇后语有:“棺材里抓痒一一不晓得死活”,“屎壳郎戴眼镜一一***充地理先生”。不服气的歇后语有:“骑驴看唱本一一走着瞧”,等等。
“艺术创作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分子因职业原因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和劳动生产。加之知识分子文化水平高,语言辞汇专业,所以知识分子基本上同歇后语不怎么沾边。
歇后语用心去思考就会发现它非常有趣味,而且意思表达非常直观,是老百姓对生活智慧的体现也突出了民俗文化的结晶,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因此更容易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聊话题!
知识分子多在教育与哲学方面的思维领域,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境界造化,老百姓无法明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两者之间追求的精神境界都不一样,基本上都是各不沾边的了。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往往是前半句是比喻,后半句为释意。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又如“外甥打灯笼,照舅”。脱口而出,喻达意真,深受中国民间百姓的欢迎。
歇后语一般出自民间老百姓之口,甚至没有多深文化,是民间百姓从生活实踐中总结的经验。而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往往以写作、研究某一专业为主,对于歇后语产生的环境接触不到,也就不大关切,也不爱上口。所以,与原创脱离,与歇后语亳不沾边也就很自然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28645.html发布于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