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
中国最早夜校?
1917年上半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创办了一所工人夜学。夜校起初由师范和高小两部共同开办,因诸多原因,逐渐由盛转衰。
第一师范周围,有电灯公司、铜元局、 黑铅炼厂等工厂,聚居着很多人力车夫、工人、蔬菜小贩和其他劳动者。
过去临沂对未婚女青年常称“识字班”,全国还有哪里也这么称呼?为什么?
识字班应该是***时期的产物,未婚女青年叫识字班,这个称呼农村里比较盛行,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重男轻女的观念又很严重,一般家庭的女孩到六七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了,烧火做饭,喂猪养鸡,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妹,正是上学的年龄,因为家庭的原因进不了学校大门,不但要分担家务,大点还要去生产队挣工分,所以你看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女人大都识字很少,还有很多文盲。七十年代初,农村里开始办扫盲班,又叫夜校,那些十七八岁左右的女青年,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去夜校,教室就是村里的土坯房小学,傍晚时分,简陋的教室里亮起了明亮的气灯,白天教小学生的民办教师晚上再教这些女青年,就是教她们简单的认字写字,识字班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当然也不是所有女青年都去夜校学习,毕竟各家情况不一样,即使去认识了几个字,用临沂人的话说,也就着糊头喝了,有时讽刺识字班也会说,你不就去学了几个苍蝇爪子吗。女青年叫识字班,男青年叫男劳力,这些称谓都有历史的记忆,时代的烙印。
当年的“老三届”知青,婚恋归宿相对稳定,他们究竟如何找对象?
答:分享“组织决定”。
1、1968年下乡,1***0年,公社团委书记说:“小格同志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小王同志是学习毛选积极分子,你们都是优秀青年……”
3、1***6年,“知青后代”在生产队食堂里诞生。
当年的知青,不但是“老三届”,还包括所有知青的婚恋归宿都相对的稳定,至于题主问的他们如何找对象?据我所知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一,知青和知青相恋结婚。
知青离开城市和亲人下乡到了农村、边疆接受锻炼和再教育,环境的艰苦和繁重的劳动,让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互相关照,像所有年轻人一样,自然而然地互有好感,产生了感情,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因为是在艰苦的生活***同经历了人生中艰苦的磨练,互相了解,互生情愫,自由恋爱,,所以,他们的感情基础很牢固。在后来的知青返城中,无论是来自一个地方还是异地的知青,都没有拆散他们。
有的一起调回城市结为夫妻,还有异地的知青在经历了几年的分居生活,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调往一个城市生活在一起。无论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再经历什么坎坷,他们都会一起坚强地面对,携手走向生命的终点。
二,知青和当地青年相恋结婚。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指插队的知青,插队的知青到了农村后,融入农村人的生活中,直接和当地人在一起劳动,有的还借住在当地农民家。
当地的村民对这些知青也是格外的照顾,觉得他们小小的年纪离家在外很不容易,所以很是照顾这些知青。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因为都是年轻人,一些农村小伙、姑娘和知青悄悄地谈起了恋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3025.html发布于 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