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络干部学院
李希贵校长是教育改革名家吗,他的“走班制”怎么样?可以拿来用吗?
九年前,李希贵来到北京十一学校担任校长,他要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作为一名教育家,他选择的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艰难道路。今年七一,李希贵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年年底,李希贵辞去教育部官员的职务,来到十一学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师们一起制定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一次把“建设伟大学校”的目标写了进去。
2010年10月,行动纲要中的一句话悄然变成了现实:“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学生上课实行走班制。 而同时进行的课程改革几乎是颠覆了老师们过去几十年所有的教学模式。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很多人认为这场改革是一次冒险。党总支书记李希贵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压力。改革最艰难的三年里,李希贵放弃了所有的出差事务,天天和老师们在一起共渡难关。
李希贵给了每个人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在他的鼓励下数学博士潘国双研发数学课程,把数学分为5个等级,让学生自由选择。到目前为止潘老师已经编写教程二十多本。
借鉴,是很有必要的,但千万不要不顾水土,照搬别人的模式,否则就会成为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比如说学生整体情况怎么样,你们学校的老师整体情部况怎么样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学校也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走班制,但实践下来,效果不理想,不得不停止试验。其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适应不了外,学生的基础相差太大,原班级凝聚力减弱,班集体成为散沙不便管理等等都是其中的原因。
好的方法,需要成熟的环境来推行,而且要理性,不要一阵风一样随波逐流。这如同种庄稼一样,在南方茂盛生长,但北方就可能水土不服。记得以前山东有一所中学的教学模式红遍全国,吸引了全各地的校长老师去取经,学校甚至收起了门票。那所学校教室周围挂满了黑板,上课老师不讲学生讲,热闹非凡。这种教学模式风靡全国,不少地方也学习甚至强力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教室周围挂黑板,学生讲老师不讲。有些地方有效果,有些地方的确也遇到水土不服,学成四不象,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令老师们怨声四起。
教育之道,百花齐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借鉴别人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去尝试,去创新。
同一个菜,不管制作方法讲的再明白,不同的人做出的味道肯定不一样。何也?火候不同,更别说材料有质与量的细微差别了!
走班制看着好玩,要真走好不容易。大学也有走班,但必须是大同小异。这“大同”,起码是一个学习班级的建制不能乱,否则一盘散沙,学生(何止学生,成年人又人如何!)由于缺乏自治力,荒废学业或误入歧途真难说。这“小异”,也须在规矩内满足个人爱好或需求。中学阶段面临高考,一般不宜为求新而误人前程。
退一万步讲,走班制要走好是极需人力财力的,没有统筹的方案、没有充裕的师资、没有成熟的经验、尤其是没有可信度的结果――必须是长期的,那么最好敬而远之!
选调生的学生干部是怎么规定的?指哪些?
选调生的学生干部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以及各地招聘单位的要求来规定的。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干部可以报考选调生:学习成绩优秀,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志于从事国家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此外,不同的岗位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只有符合招聘单位的相关要求,才有机会成为选调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31764.html发布于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