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开放教育理念是什么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哪些地方?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我们中国更注重的是普及教育,我们是人口大国,地域化差异非常大,在国家教育层面,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所以中国教育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认为主要靠的是家长的理念和行为,当下我们中国的家长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多,盲目性跟风性现象非常严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有个性化,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生存能力的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学校传统教育只是学习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靠每一个家庭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在这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这跟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没有关系,跟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的层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从来不是高大上的东西,也不是我们眼中的阳春白雪,而是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的问题,再解决未来理想的问题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哪些地方?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影响,在以前人们认为中西方教育存在以下差异:
1.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学校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高等教育方面:中国高校受***管理,大多高校的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招生计划由***部调控。西方高校一般在制定条例、招生等方面有自***。
3.家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西方家长注重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社会教育方面:在中国一个人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影响。西方社会对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等比较淡薄。
但现在我国***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其次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使我国的教育职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些差异逐渐缩小。
另外你说到:中方中小学狠学,西方中小学狠玩。中方大学狠玩,西方大学狠学。“中方大学狠玩”现象已不复存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要进行应聘和招考等环节才能有工作岗位,有的经过努力成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等人才,如果大学不好好学习,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中方中小学狠学”现象,相信在我国***的努力下不久就会改变。
中国的教育培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比较注重事情的结果而造成对这个结果的过程的忽略,注重考试成绩而轻视动手能力。孩子们不应该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机器,而应该是多才多艺的人。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还具备多种才艺,这样的孩子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一门才艺的掌握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从小抓起。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西方一些国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并设计实验,加强少儿的动手能力。讲授知识时更注重讲授思维过程,而不追求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层次体系。
不过现如今中国教育也开始日渐注重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少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通过创意美术会教会少儿如何探索、欣赏、分析我们周围的视觉世界,提高少儿的审美修养,激发灵感,帮助少儿形成批判性思考和交流能力,逐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历史源流有别,教育当然也就异,各有所长,同时亦各有所短。西方教育重智轻德,与我们秉持、传承了几千年的教育的根本理念——“成人在先,成才为本。”大相径庭。
现在中国的教育基本苏联旧式教育。
传统的中式教育,基本都是精英教育,存天理灭人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修身齐家治天下。
西方有精英教育也有穷人教育。西方的穷人教育就是快乐教育,放飞自我。至于西方精英教育,那是非常严苛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一阶段0-3岁 育苗期 在这个阶段要给孩子满满的爱和自由
二阶段 3-6岁 培苗期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在爱的同时要有规则
三阶段6-12岁 修复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建立好习惯,比如运动,兴趣,学习
四阶段12-18岁 出圃期 接纳放任其发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成长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到3岁是依恋期。
第二阶段是3到6岁是习惯养成期。
第三阶段是6到12岁是成长期。
第四阶段是12岁到18岁性格养成期。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1、中国古代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爬,六坐”《颜氏家训》(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5656562八世纪中叶)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萌芽阶段[_a***_]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中国: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
灌输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哪种更适合人才培养?
谢邀。谈一个我所听过和见过的故事,我所在的村庄有一老汉,和我同姓,按辈份我该称其大伯,因比我父亲年长,小时候常听我父亲谈及。解放前因学校较少,都请先生到家任教,有麦黄学和常年学两种,家境差点的,麦子种上后,便请先生到家任教,直到麦子成熟了为一个学期,故日麦黄学。第二种长年学即为师塾,短则二三年,多则三五年。同姓的大伯可谓家境好一点的,便一学二三年。那时穿长布衣,为了避免学生偷玩,便将学生布衣一角垫在先生***下坐着,背涌的内容为三字经,或增广贤文,二三年过去了,我那同姓的大伯对此倒背如流,可算学业有成了。几十年过去了,我那同姓大伯也到花甲之年,我也长大参加工作了。偶尔回家遇见我那同姓大怕便好奇问他,您小时念书学的啥,我那大伯随口朗诵一段"学而识习之,不亦乐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问认识,答日:不认识,会写吗?答日:不会。今天谈论两种教育方式,我只能用这个故事作答,自然也就明白了。
都说灌输式教育不好,的确是不好。但是就拿我当时读书所在的湖北省,想要读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不经过灌输式教育,不经过题海训练,是无法脱颖而出的。这样有天赋的孩子,才有机会到站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上。所以,灌输式教育不一定能培养出人才,但是就目前而言,不能没有灌输式教育。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个真实小故事。10月底的一天,小A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时,小A可能听到旁人在讨论双11,就跑过来问她什么是双11,小A妈妈就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了双11的由来。旁边有其他家长看不下去了,批评她:“你怎么能这么教育孩子呢?!把成人的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孩子的想象力会被扼杀!”小A妈妈立马烦恼了,平时我都是这么教孩子啊!不懂的我就讲给她听,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难道我做错了?于是,她跑过来问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小A妈妈的困惑,想必不少家长们都困惑。咱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都是灌输式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传入到中国,我们得以了解西方的课堂:老师讲的少,孩子讨论多,孩子向老师提问多。被这种方式冲击后,各种批判开始出现,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是应试,孩子正在被这样的教育方式给毁坏……物极必反,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西方虽有启发式教育,但也不意味着他们不进行灌输式教育。一些基本的概念,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比如数学公式、科学定理等,那是前辈们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比如诗歌文章等,那是作者经历过各种不同人生阅历写出来的感悟。这些知识,启发式教育合适吗?你不教好他1加1等于2,他如何才能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只有先做好灌输式教育,才能有机会做启发式教育。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让他去写一篇文章,他写的出吗?回到小A妈妈的困惑上,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如果不了解双11现象的前因后果,无论想象力多丰富的人,都无法把它和全民购物联系在一起。与其让孩子浪费无效的时间去猜测各种可能性,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她正确的答案!教育方式是多样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启发孩子自己想。成人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有时候也是最优的选择。
灌输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相互融合互补,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人才的培养。
(1)灌输式教育的效果相对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主动地去接受知识;
(2)灌输教学非常片面。在教育中无法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必然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满堂灌等现象,这样纯粹理论的说教是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从而接受运用,反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裂痕,而且极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3)灌输方法具有强制性。灌输本身是被动的,这对于受教育者是一种强制的接受,使学生缺少了自主性与自由性,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4)灌输形式相对教条化、单一化。由于灌输的强制性,受教育者的被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单向的灌输模式,缺乏创造性和思想的活力,致使这种模式逐渐教条化、单一化。
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优化传统的以强制的灌输式为基础的教育路径,因此,强调主体第一位的启发式教育应运而生。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启发式教育不否认灌输式教育,恰好正是以其为基础。启发式教育它更好地弥补了灌输式的不足,灌输是直观式注入,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积极性,在启发式教育中,一定离不开灌输式教育,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1)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加创造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3628.html发布于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