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养成教育有哪些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重视榜样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习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孩子幼年时期,一个良好的榜样是极其重要的。孩子会尝试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无道理。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想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父母便要和孩子一起劳动,做孩子的示范。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讲礼貌,那父母平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简而言之,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2、加强监督,及时反馈,开始培养孩子的某一习惯时,父母应当加强对孩子该行为的监督。当孩子作出与要求相符合的行为时,应该给予及时反馈以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
例如,当孩子决心早起不赖床,那么当孩子第二天早起了,父母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孩子作出与要求相悖的行为则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些,都需要父母做孩子身边的“有心人”,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
3、打卡记录,但有的时候,表扬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那就是——打卡记录。我们可以用A4白纸为孩子绘制一张“4x7”的28格的表格,张贴在客厅等显眼的地方。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在格子里打钩。例如,希望培养孩子早起的习惯,那么当孩子早起,便可以在格子里打钩。这种打卡的方式,对比单纯的口头表扬,更能直观表现量化的过程,便于监督,同时也能逐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研究表明,培养和巩固一个习惯需要28天,父母监督孩子完成28天或者1个月的打卡即可。而在打卡过程中,也可以在一些关键天数设立一些小奖励以***孩子继续坚持。
除了自己绘制表格打卡,还可以借助打卡APP和微信朋友圈打卡,邀请大家共同监督。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重视榜样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习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孩子幼年时期,一个良好的榜样是极其重要的。孩子会尝试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无道理。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想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父母便要和孩子一起劳动,做孩子的示范。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讲礼貌,那父母平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简而言之,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2、加强监督,及时反馈,开始培养孩子的某一习惯时,父母应当加强对孩子该行为的监督。当孩子作出与要求相符合的行为时,应该给予及时反馈以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
例如,当孩子决心早起不赖床,那么当孩子第二天早起了,父母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孩子作出与要求相悖的行为则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些,都需要父母做孩子身边的“有心人”,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
3、打卡记录,但有的时候,表扬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那就是——打卡记录。我们可以用A4白纸为孩子绘制一张“4x7”的28格的表格,张贴在客厅等显眼的地方。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在格子里打钩。例如,希望培养孩子早起的习惯,那么当孩子早起,便可以在格子里打钩。这种打卡的方式,对比单纯的口头表扬,更能直观表现量化的过程,便于监督,同时也能逐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研究表明,培养和巩固一个习惯需要28天,父母监督孩子完成28天或者1个月的打卡即可。而在打卡过程中,也可以在一些关键天数设立一些小奖励以***孩子继续坚持。
除了自己绘制表格打卡,还可以借助打卡APP和微信朋友圈打卡,邀请大家共同监督。
现在的小孩要如何教育,才能养成好习惯?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孩子才能跟着养成好习惯。比如家长喜欢看电视到深夜,孩子肯定也不可能自己去写作业或者读书,孩子也不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所以,家长带头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其次,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不能一边家长要求早睡早起,另一边又有人纵容孩子的晚睡的坏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不同的,家庭成员面前有不同的表现,不利于养成习惯的一致性。
最后家长要言传身教,一个习惯的养成要21天的时间,不能朝令夕改,今天一样,明天一样。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家长也要自己坚持,陪伴孩子的成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习惯培养,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排孩子去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把孩子变成了习惯的奴隶。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这个,做那个,要这样或那样,但孩子很少知道为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为什么,却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为什么”。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具有的能力是巨大,他们的心智是非常活跃的。成年人对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应该充分信任。他说:“正如鸟生而能飞,马生而能跑,野兽生而凶残,惟独人生而具有敏慧而聪颖的理解力。所以,心智的根源也是来自天赋……有的人天赋能力确实比别人强。但是受了教育而一无所获的人是没有的……心智是如此勤奋而活跃,它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各个方向,它能不仅在同一天,而且在同一刻不限于仅能做一件事,而是将它的力量分配在许多事情上面”、“当儿子刚一出生的时候,但愿做父亲的首先对他寄予最大的希望,这样,才会一开始就精心地关心他的成长。抱怨‘只有极少数人生来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多数人由于悟性鲁钝,对他们的教育是徒然浪费劳力与时间’,这是没有根据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很宽很细,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死板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是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培养。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更高一些。
教不会,好习惯都是模仿父母来的。
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让父母接纳自己。
不被父母接纳,对孩子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如果孩子的举动不像父母,就需要考虑家长是否真的接纳自己目前的样子。
孩子像镜子一样照出家长的内心。但他又照不出那么强的“道德感”,“规则感”,所以有时让人无法接受。
孩子出问题,家长一定要审视自己内心,如果没有道德、规则约束,自己是不是和孩子一样?
我们很多人走了错路,当孩子如实照出家长内心,我们不是去从内心出发解决问题,反而是把规则加载到心灵之上,去禁锢心灵。
没有一个心灵愿意被禁锢,鸡飞狗跳从此是常态。
分数≠素质≠教养
书本≠规则≠自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39996.html发布于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