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成教化观人伦是谁说的,艺术成教化观人伦是谁说的名言

中国古代崇尚的精神?
中国古代崇尚的是***”,“重义轻利”和“天人合一”。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上,中国人彰显出世俗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特性;在理想社会的构建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在整个理想与信仰体系中,“天人合一”则为中国人精神的最高境界。
一、天人合一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与人是世间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易经》认为,天管不了人事,“天、地、人”三者各行其道、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庄子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协调,与自然和平相处。
2.人与社会的和谐
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无功不受禄!
现在的我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崇尚的是自种发自内心的心灵生活,骨子里带着温良,与世无争,对于逻辑,理性等东西不是很敏感,但是对平衡,和谐却很有体会,讲究天人合一,水到渠成!有个成语说的很贴切,善解人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42191.html发布于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