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恒星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恒星 03-27 27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摘要: 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谢谢您的邀请。作为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
  1. 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2. 小学生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谢谢您的邀请。作为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有优势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听老师的话。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我有如下建议:

1.教会家长,每天孩子回家,首先询问孩子“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吗?”,这样孩子就会回忆在学校期间快乐开心的事情。每天强化这样的回忆,孩子会觉得上学很美好,也容易培养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

2.老师和家长配合,一起监督孩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回到家以后,玩玩这个,吃吃那个。学霸的习惯养成,大多是在小学。我要求孩子放学2小时内必须完成作业,做不完也不让写了。之后的时间1~4年级每天完成50道口算题卡,每周每门课1~2张卷子,自行检查,我批改发现的错题,错一道罚五道。这样就使他养成了自我检查的习惯。扎实的计算功底对将来理科学习非常重要。后来,我问一个孩子考入浙大的家长,她孩子小时候跟我的方式基本一致。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小学孩子的业余时间相对充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刚开始陪着孩子一起读故事书,然后让孩子把故事情节复述给你听,既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的记忆力。后期当他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让他看故事书,有的人说,我家里没有阅读氛围。我的做法是,除了日常陪读外,每周末抽一个下午带孩子在书店度过,因为书店是阅读氛围最浓的地方。

另外,当孩子能按既定的规范做时,要及时给予赞扬,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把这些习惯固化下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作为教师,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老师要从小处入手,循序渐进。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帮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课堂学习的主阵地,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让孩子课前准备好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上课时要端正坐姿,鼓励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小学生精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老师要不断变换讲授方式,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2、帮助孩子养成课下认真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是孩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给孩子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比如生字新词,可以让孩子先通读课文,找出来,然后自己通过上下文、字典,先行理解了解。孩子预习效果好,再上课,孩子就会有“一览众山小”感觉,久而久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就会与日倍增。

3、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和家长做好沟通,每天孩子做家庭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预习需要多长时间,提前告知家长,让家长在家配合好,不能让孩子养成做作业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帮助孩子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学贵有疑,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小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对问题产生质疑。作为老师,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探究精神,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勤于思考,主动探究。让孩子在问题中培养学习兴趣,在问题中思考、成长

小学生,如同幼苗,及早养护管理,事半功倍。作为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注意培养的习惯也不仅仅是以上所列举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好,相互支持,随着孩子年龄段的不断增长,不间断的严格要求孩子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毕竟良好的习惯将会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老师,我们合理地帮助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比较积极,老师在班级里还会进行适当的表扬,同学们都看得见,这样的习惯养成活动是比较有效的。

那么,老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呢?我们从国家规定的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莱进行。

1 德

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德育活动的培育。元旦,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新的一年开始,我们可以回顾过去,总结经验,计划未来,开启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计划,对***进行个性化设定,并跟踪、提醒,让学生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参与家庭的规划,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年习俗的活动如剪窗花、写对联、贴春联、拜年礼仪等,让学生理解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参加默哀仪式、端午节观看龙舟大赛……通过各种节日的形式,让小学生了解中国人礼仪之邦,也是不错的选择

2 智

在学习上,养成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发言、勤于思考等习惯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每周量化考核,评比“发言积极分子”、“书写小能手”、“优秀组员”等方式,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3 体

通过参加学校的各项运动挖掘榜样,平时的跳绳打卡、仰卧起坐打卡等活动培养运动技能,提高免疫力,强壮体魄,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4 美

学会欣赏身边的美的事物,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校里可以开展“红色经典”电影赏析、“谁是最美丽的人”评选活动、“我的爸爸妈妈”绘本阅读等活动,让孩子通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一名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一定有一个培养的过程,需要在各种因素影响和促进下逐渐形成。主要因素如下: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基础

个人在某个方面要养成某种习惯,就意味着要改变这个人在这一方面原有的心理和行动惯性,重新形成新的常态性心理趋向和行动轨迹,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拿出很大的毅力。

此时,就需要加强对这个人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阐明新的习惯对于实现理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这个人对于养成良好习惯的自主性和紧迫性。

2.教师和家长的提醒、督促、引导,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虽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愿望和想法,但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毅力。而养成良好学习惯是需要下很大决心,拿出很大毅力的。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多观察、多指导、多督促,帮助和提醒学生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习惯。

3.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举措;

学生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愿望,有付诸于行动的决心,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多半。

如果再教给他们一些低耗高效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达到效果和目的。比如,可以让学生制定阶段目标和任务,循序渐进完成最终目标;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我激励、自我暗示的一些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情绪,重新振作起来。

虽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简单,不容易,但一旦养成,真得会让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事半功倍、提升迅速,有的良好习惯甚至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作为学生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老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黄老学说, 右手儒术,讲道理规范。左手法术,教鞭规范。前题是家长不能清静无为,要支持配合,积极有为。才能方可成也。否则一切归零!

小学生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1.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就是衣食住行都能够依照最科学合理的安排而行事。行为举止端正,站的直、走的快、坐的正,爱清洁,讲卫生,经常打扫个人房间和整理物品,使自己的生活空间整洁、清净。

2.好的学习习惯。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学习主动性强,按时完成应该完成的课业,勤于思考,敏于行动,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3.好的交往习惯。与老师和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对人热心,乐于助人,开朗活泼,懂礼节、讲礼貌,尊长爱幼,有同情和关爱心,能够开始正确认识一些人际交往上的事,对人对事认识客观公正。

4.好的运动习惯。爱蹦爱跳,喜欢运动,对体育和健身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加一些学校或家庭组织和各种体育活动。

5.好的思维习惯。从小学习并掌握好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能抓住关键和突破口,并通过想象或逻辑的方法提出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44551.html发布于 03-27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