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夜校都能学什么
山东人闯关东后,后代怎么口音都变了?
谢邀!很正常,人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再说山东人闯关东必竞只是少部分人,在那样的大语言环境里,就算第一代二代人还保持原有的母音,那三代之后没有了正宗的母音影响,又与当地人通婚,就自然而然的完全融入当地的语系啦。
山东人闯关东后,子孙后代的口音为什么会变化,不说山东话呢?近日有网友这样发问,认为山东人自古讲究传统文化,重儒重教,以说一口山东话而自豪。闯关东后的山东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使子孙后代的口音也变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山东人闯关东后,子孙后代并不是完全把口音改变了。比如说大连话,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相信去过大连的山东人尤其是烟台人,会有一种恍惚感:为什么东北人也说"海蛎子味儿"的胶东话。
大连目前的人口构成中,主要以“登莱府”后裔为主,多半是闯关东时迁入的。在语言上,大连话与山东的胶辽官话同出一脉,主要包括丹东、营口等地。虽然从现在多数人的认知上,大连属于东北地区,但大连话与东北话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闯关东后,在大连的山东人占据了人口中的绝对多数。因此可以笼统地说:大连话等同于山东话。但大连是一个孤例,其他闯关东的山东人,其子孙后代的口音都已改变。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
1、山东人讲究入乡随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这是山东人现在也非常爱说的两句话。闯关东的山东人来到白山黑水之间,自觉主动地把自己当成外来客,积极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哪怕自己乡音难改,也要让后代学会当地方言。这本身就是齐鲁文化兼收并蓄的一个传统,也表现了山东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多数都有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能从家乡故土闯进陌生的莽莽雪原,要重新学习、积极适应的东西太多了,改改自己的口音还不是小事一件嘛,有什么难的?
山东人闯关东后,后代口音变了一点也不奇怪,古语讲,入乡随俗,环境改变意境,长时间与东北本地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已经耳睹目染的开始了改变,试想出生在外国的小孩常期生长在外语的氛围,能不会外语吗!所以讲口音变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近墨者黑,也可以证明这个问题的合理性!除非你在孩子未入学前带回山东上学长大同样也可以把口音改回来,不过东北口音近似普通话,何必去纠结口音的改变呢?让你想不到的是他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并不单的是口音的改变!
总之环境改变人生
看了这么多回答,不能让人信服,为什么山东南下安徽的人世世代代保留了山东口音而闯关东的山东人却变成了东北口音?而且我觉得山东口音和东北口音区别明显。1闯关东是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时期大量移民完成的,移民为客当地人为主,所以在渐进的过程中移民后代都随了当地人的东北口音2闯关东不是山东一省人民,所以山东、热河、本土东北人慢慢糅合成现在的东北话3气候寒冷的原因让东北话比较简洁,接近普通话。
山东省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具体说属于北方方言下面的中原官话(鲁西、鲁南);冀鲁官话(也叫华北官话,鲁西北);胶辽官话(烟台、威海、青岛)这三大类。闯关东是当时直隶人(河北人)和山东各地人组成,以山东人为主。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由于是胶东人渡海而来,占绝大多数,所以口音几乎没变,他们和胶东共同组成胶辽官话区。东北其他地方就由闯关东的山东各地人和河北人以及过去流配关外的内地人后裔和当地少数民族(占比极小)互相交流,共同形成了后来的比较接近北京话的东北官话,一切为了方便听懂,为了顺利交流。大规模闯关东于清末开始,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一百多年了,快的话六、七代人了,最慢的话也有四代了,足够磨合出一种新的群体共同语。其实几十年就初步磨出来了,张学良讲话的影片我看过,就是现在的东北味,这证实在东北安家落户两代就使用东北话了。很多人没有这种体验,如果你在部队待过你就明白,来自天南海北南腔北调的各种人要是总待在一起,总会使用一种新的共同语,在古代接近官话,在现代接近普通话,但不一样,因为普通话是有规范的,一个群体磨合出来的共同语只是约定俗成。如果要后代口音不变,可以参考建国以后国家在内陆建设的重要厂矿企业或者水电设施,他们一般由东部发达地区搬迁而来,单位办社会,从出生到大专中专教育,与当地基本分开,他们的子弟口音不会改变,仍保留着父辈当年使用的方言。可是他们父辈的故乡的方言却在演变。这就叫做方言岛现象。东北方言的故事同样建国以后在新疆又发生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6446.html发布于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