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校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干什么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农村很多地方都开办过夜校。原因就是那时候农村很多人没上过学,甚至连字都不识,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村里开办夜校,由村里小学里的老师教大家识字,或学习简单的算术。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扫盲”,就是扫除文盲的意思。
我们村里的夜校都是在村里的小学里上的。每天晚上,学生不上晚自习,学校里教室闲着,就组织村里的人晚饭后去上课。教室里没有电灯,都是点着小煤油灯上课。
老师教大家基本的文化知识,先从认识汉字、学写汉字开始。先学农村常用词汇,比如粮食名、蔬菜名之类的,什么菠菜、韭菜、藕,黄瓜、葱、地蛋(土豆),什么茄子、豆角、姜,***、萝卜、蒜,辣椒、西红柿,小麦、玉米、地瓜干……
第二天学生到校后,进了教室,经常能看到黑板上没擦干净的粉笔字。
经过扫盲活动,很多农民会认字、会写字了,不再是文盲,也能看一些报纸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70年代之后,夜校没有了,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年纪很大的不识字,没上过夜校,年轻力壮的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了。再后来改革开放,更加讲究科学种田,化肥用得多了,农药用得也越来越多,***也讲究繁育新品种,不会看说明书是很麻烦的。
因此,70年代开办夜校,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会认字了,看点书,看看报纸,也有利于人们明白更多事理。
这事是在七十年代,开办农村“夜校”,主要是为没有文化的人学习,(简称“文盲”),扫除文盲而办的学校,那时农村人绝大多数不识字,白天生产没有时间学习,就利用晚上去大队的学校学习(晚上学生不上课,教室闲着),由本大队的老师认教,主要是学些常用的字,简单的算术。
我们这里在一九七六年的近几年期间,还组织了“中午头”班,这个班主要是对家庭妇女开办的,因为她们晚上在家照看孩子,不能上“夜校”,所以就让她们在吃了中午饭之后抽点时间学习,划班是安居住片区划分的,教师是由在校初中生担任,我曾担任过“中午头”班的老师。
通过办“夜校”,“中午头”,极大的增强了农民学习的热潮,有的从一个字不识,到能看报纸,个别女青年找了当兵的对象,还能简单的写信了。
到一九八六年期间,全国已经全面扫除“文盲”了。
那个时候,文盲比较多,对文化不太重视,党中央毛主席对治理农村文化落后开办的一种夜学。针对没文化的农村男女,白天劳动,晚上学文化,对后来我国对农村地区扫除文盲,传达中央农村精神和学习政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响应***全民扫除文盲号召,让没有文化的农民都能有文化,识上字。让没有文化的男女青年能写会算,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五六十年代,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农民子弟上不起学。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百分之八十的女孩子上不起或是家长不让上学,后来这些人就成了生产队时期的新文盲。国家对这部分人很重视,组织在校的民办教师开展扫盲工作。利用学校里的教室,召集全村的老中青没有文化的人员,晚上到学校里学习文化课。
生产队时期,我也是一名民办教师,和其他民办教师一样,肩负着全村的扫盲重任。我们白天教学,下午放学后批改作业,晚上给夜校学员上课,批改她们的作业,夜校放学后回家再准备明天的课程。每个民办教师都是肩负着双重任务,虽然是累了点,工作压力大了点,民办教师们干劲十足,对待每项工作都很认真,对夜校学员很负责。在全体民办教师和夜校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的夜校成绩在全管理区名列前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6672.html发布于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