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恒星

佛山南海夜校

恒星 2024-05-06 40
佛山南海夜校摘要: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正能量,没有一半点消极的精神污染。公社有广播站,每家...
  1.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正能量,没有一半点消极的精神污染。

公社有广播站,每家每户都安有广播,每天早上,中午及晚上,有三次对全社社员广播,可以听全国新闻,公社领导的讲话,结束后就是文艺节目,放好听的歌曲,还有戏曲,比如京剧,越剧,黄梅戏,广播剧,后来样板戏为主,我有很多样板戏段子就是广播里面学到的,在干活时或休息时还向大家随便享上几句,迎得阵阵掌声。

公社有电影放影队,基本上一月轮上一回,一般都在打谷场上放影,等大家吃过晚饭去观看,有小孩子的早就去占好了位置,没占位的只有站在后面或坡坎上,但大家觉得很开心,很热闹。第二天在干活时,少不了对昨晚电影进行回味,有不少人争当着主讲,好不热闹。

佛山南海夜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公社的领导下,各个生产大队由团支部组建了一支文娱宣传队,队员由各个生产队出,把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吸收进来,一般抽晚上进行排练,农闲时白天排练。

文娱宣传队的主要仼务是参加公社春节期间组织的文娱汇演,慰问军烈属,与当地工厂联欢,去给单位拜年等,充分体现出了年的味道。

现在农村冷火巴秋,鬼都见不到一个,哪还有什么文化生活?

佛山南海夜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知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

我是一个60后出生的人。自记事开始,要说文化生活,能进入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家家户户按上的简易小喇叭。就象收音机里拆下来的发音喇叭一样,早中晚,播放的时政新闻,还有轮番播送的八出样板戏。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到了70年代,最开心不过是,放学后,知道三乡五里的村庄放电影,会不好好吃饭,偷偷跟着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一起看电影。

当时最喜欢的电影,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这样的英雄形象,让我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高中毕业这个想法终于梦想成真!回忆起,那个时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真是太单调了。让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来了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带来的幸福感。孩子们只好传承老一辈留下来的土游戏,和胶泥,印垠模。弹球打帕捉迷藏。用这些方式来打发儿时的乐趣!

佛山南海夜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起来很土的业余生活,如果让当今的孩子们去继续,看起来即使是文化传遗,也找不到传承人了!

六十年代初期,北方的广大地区还没有通上电,村子里经常有说书的,大多数农民通过听书,获得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如:陈世美与秦香莲、诸葛亮与司马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平时,所听之书都是他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后来,隔三差五的就会有人来大队放电影,他们拉上屏幕,开启发电机,电影就出来了,什么《李双双》、《暴风骤雨》、《地雷战》、《地道战》、《铁道卫士》等等,有时不同的村子晚上演同一个影片,这就需要有跑片的,跑片人骑着电驴子,好不威风,如果片子没有及时赶到,就演一些加片,类似新闻简报或幻灯片之类的,纪录片《红旗渠》就是在那时看到的。六十年代末,生产队部和大队部通上了电,大队部按上了大喇叭,各生产队按上了扩音机并在各户按上了小喇叭,《大海航行靠舵手》曲子一响,《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就来了,在其它时间,通常播送《样板戏》,什么《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等等,由于这些样板戏反复播放,时间长了,人们都会哼哼两段,我敢说,60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唱出这些样板戏的某个片段。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8056.html发布于 2024-05-06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