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恒星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是什么

恒星 05-19 33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是什么摘要: 中国文化该从何谈起?中国文化该从何谈起?首先文化,起源于认识认知的传承,从有文字开始,人们将生活刻画在陶器上,青铜器铭文,用颜料做壁画,用音乐代代相传,这就是文化,后代通过继承发扬...
  1. 中国文化该从何谈起?

中国文化该从何谈起?

首先文化,起源于认识认知的传承,从有文字开始,人们将生活刻画在陶器上,青铜器铭文,用颜料做壁画,用音乐代代相传,这就是文化,后代通过继承发扬传承下去,收集在古籍中,从《山海经》,到先秦诸子百家,在那个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时代,著书立说,《道德家》一骑绝尘,儒家后来居上。再到诗词歌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呀?

老和尚一边敲着木鱼,一边给小和尚从头讲起: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呀?……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斗转星移,春秋过隙。小和尚变成了老和尚,开始给小小和尚讲故事,依旧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

文化就是经典的代代传承

中国文化要从几千年的历史谈起,是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之一,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切不可一味沉浸在过去的文化中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文化是一个历史记忆的符号,烙下的一个印记,只能代表过去曾经有过,曾经发生过,并不能代表未来。中国古代的“四***明”技术,早以被别人疾足先登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也才有更好的未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韩非子(法) 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 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 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 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 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 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 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著诞生。 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王国维、鲁讯、胡适等。 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现代文化的开端。 八、中国现代文学的的一统——***思想(1949-1***8) 1、代表人物:***。 2、主要特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指导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

中国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当然要从孔子说起。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范式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讨论孔子,千头万绪,从何说起?通常都从礼与仁等观念说起。不过,我们还是想走出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另外起个话头,把孔子放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看看他的思想怎样转化为文化的质,怎样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我做如此选择,盖因其能提供一种新的学术视野,发现新问题

由此深入,我们重新探讨孔子,提出了一个“圣化”问题。我认为,“圣化”,比礼与仁等观念能更为确切地把握住中国文化的质,能更为全面地揭示中国文化的大趋势。

“圣化”并非儒家专利,乃先秦诸子共识,且留下了两条路线轨迹,一是法家的“以王为圣”的路线,一是儒家的“以圣为王”的路线,二者互动,而有“霸王道杂之”。

考察孔子圣化,可知儒学如何由边缘而主流,并形成中国方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王权政治边际平衡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需要上,更从“理性的狡计”即思想运动的内在规律上,从儒家的现实选择即学派得以安身立命的本质和策略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考察。

这一考察所起的作用,不光是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建立起儒学研究的新范式,它还会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依据。在这里,我们先要区分两个类似的概念,一个是“圣人观”,还有一个,就是这里提出的“圣化”概念。

它们有何不同?我认为,“圣人观”是传统人性论的追求,被确立为人格范式、人生理想,在政治***化中,它又被赋予了与最高政治权威“王”合一的属性——“圣王合一”。

而“圣化”概念则不对人性品分,也不在政治思想中为圣人确立坐标,而是从中国文化大趋势中提出圣人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不是作为个体人格,而是作为文化标志提出来。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1335.com/post/9740.html发布于 05-19

阅读
分享